说起社会工作,李涛对这个词最初的记忆还停留在儿时:“记得小时候,内地流行香港传进来的生肖卡片,写着什么属相的人适合做什么。我属牛,适合的职业中有社会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就问父亲,父亲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扫大街的、端盘子的、修自行车的……都是社会工作。”
这就是李涛人生中与社会工作的第一次对视,而他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真的成了一名社会工作者。为还原社工的价值,李涛未曾放弃努力。【详细】
2003年,“协作者”正式成立了。在非典的洗礼当中,“协作者”一步步发展起来。
起步总是艰难的,据他回忆:当时机构一分钱没有,最大的“财富”就是几个来当志愿者的朋友。面对质疑,李涛回答:“能成功最好,不成功,也能留下点经验。”然而,一边做记者,一边用业余时间创办“协作者”,李涛很快进入两难困境:一个人不可能用心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何况事无巨细的组织建设。半年后,李涛正式辞去了报社工作。李涛的妻子李真也是一名记者,为了更好地支持“协作者”也辞掉了工作。“决定辞职的那天,李真在阳台上哭了一晚上。”【详细】
“协作者”从创立之初就定位在帮助打工者,但是怎么帮是个大问题。
有一次,“协作者”接到了一个来自浙江永康的电话,打电话者叫杨志豪。打工时被机床切断3根手指,老板支付了2000元医药费就再不管了。他到劳动局讨说法,劳动局说这是黑工厂,让他去法院;他到法院去起诉,法院说根据程序,他得先去劳动局仲裁……他觉得自己没有活路了,于是买了汽油准备跟老板同归于尽。
他在采取行动前,无意中看到了一篇介绍“协作者”帮助打工者的报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