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1调查:98.7%受访者知道相关负面事件

    近日由本网策划的“重建社会信任,中国红十字会需要做些什么?”的调查显示,至今只有27.3%受访者对中国红十字会持正面印象;96.9%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立法强制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详细】

2舆情:近期舆论场中的中国红十字会

    距离郭美美炫富事件已整整两年,然而,郭美美炫富事件所带来的舆论影响至今未消除。本文以中国红十字会最近一个月的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度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红十字会的舆论现状。【详细】

3解读:“7.10意见”后看红会变化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将满一年,红会改革进展如何?有哪些成就与不足?人民网记者采访三位专家予以解读。【详细】

4本网专访国际红十字会代表范马丁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代表处主任范马丁(Martin Faller)就红十字运动150周年的意义,中国红十字会遭受的信任危机,及其在芦山地震中的救灾表现发表了看法。【详细】

5赵白鸽的这两年:重塑公信力阵痛期

    2011年10月,之前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的赵白鸽转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面对“郭美美事件”的负面遗产,红会一改过去的姿态,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日趋热络。【详细】

6社监委委员谈如何开展第三方监督

    为何要辞去社监委委员职务,退回前期合作款项是否迫于舆论压力?对当前面临信任危机的中国红十字会有何建议?中国公益机制应如何改革?近日,人民网记者对袁岳进行独家专访。【详细】

7基层红会负责人讲述心中的“红十字”

    近日,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青海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吴有祯,原铁路系统红会工作人员、原铁道部劳卫司医政处处长马跟东。【详细】

8红会志愿者:我们是一群和生命邂逅的人

    “60后”于志泉和“80后”房剑锋、王涛都是红十字志愿者。他们仨对红十字会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予红十字会“更多更公正的评价”。【详细】

9“官方”慈善组织如何跳出塔西佗陷阱?

    在很多人心目中,当“官方”与“慈善”联系在一起,联想到的就是不透明、低效率、可能的腐败等等。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官方背景已经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详细】

10借鉴:美国红十字会遭遇危机如何应对?

    不单单是中国,美国的红十字会也曾遭遇公信力危机,但凭着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很快走出尴尬境地。其管理、运作和监督方式,值得中国红十字会参考与借鉴。【详细】

11 红十字会改革需去行政化重建公信

    分析调查发现:红会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都存在一个公众识别系统的紊乱,这种紊乱导致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严重下降,亟需要清晰。【详细】

12本网记者侧记:“让爱看得见”

    青海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吴有祯接受记者专访,演示青海省红十字会自主研发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并讲述青海省红会如何将捐赠“公开、透明、规范”,做到“让爱看得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