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年关,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倒数与打工父母团聚的日子。我国有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中有怎样的悲喜?人民网记者走进多地农村,用镜头告诉你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9岁的男孩日泽(化名)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日泽不是很喜欢上学,因为“二年级的教室,有很多人挤在屋子里。六年级的就少一些。”(朱虹/摄)




河南西华县红花镇,11岁的肖楠(化名)在帮奶奶烧火做饭。妈妈已经在外5年没有回过家了,爸爸只在爷爷过世的时候回来过。(宋芳鑫/摄)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寄宿的吉米么日(化名)和吉力么吾(化名)刚刚洗完衣服,袖口上水迹还没干。她们的父母去新疆打工,只有彝族年和火把节才回村。(朱虹/摄)




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的同学们放学了。住在大山里面的他们,家与学校的距离是一两个小时的山路。遇上大雨天,他们可能无法去上课。(赵艳红/摄)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曲比乌落(化名)背着弟弟在泥马路上徘徊,不远处的小学正在上课。曲比给弟弟理了彝族特色的发型“天菩萨”,“我希望弟弟能成为勇敢的人。”(刘茸/摄)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13岁彝族少年狄尼斯色第一次被举到空中,非常兴奋。他跟奶奶、婶婶生活,父母外出打工七八年没有回家。(朱虹/摄)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洛古乡中心校,打篮球是男生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这所学校有1400余名学生,却只有50多位老师。(刘茸/摄)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午休刚结束,二年三班的孩子们还趴在桌子上休息。面对镜头,同学们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朱虹/摄)




贵州罗甸县打改村,9岁的陈万莹(化名)放学后给爸爸打电话。村子里还有很多人没有手机,每次陈万莹跟爸妈通话,都会引来小伙伴的羡慕眼光。(张春雷/摄)




贵州毕节黔西县,12岁的赵菲(化名)每天都带着10岁的妹妹做饭放牛,农忙时还要种苞谷收苞谷。上初中的姐姐平时住校,家里只有年过八旬的爷爷。




留守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中面临的阵痛。我们希冀通过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让每一个留守的孩子都能更体面更有尊严的成长,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能绽放。通过6省多地的采访调研,我们提出了问题与建议,请详阅专题,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