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社会万象

“谢谢Ni”第一期:

儿医暖心作画 少女反哺救父

2018年04月13日00:20 |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人生路上难免有挫折,有低潮,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庆幸的是,沮丧灰心时,一句鼓励会可让人继续前行;彷徨疲惫时,一个拥抱能让人充满力量;遇到困难时,一次伸手会让人倍感温暖。

谢谢“你”,带来的美好与感动。“我”将用感恩之心,体味世间百爱。

人民网社会频道推出每周正能量暖新闻,定期带你感受那些温暖与感动。

【生命反哺】

“我的生命是爸爸给的,只有我才能救他。”

一个月增肥12斤 14岁少女捐髓救父

14岁的初三女生陈羽杨平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长达3个小时的采集。一旁的病房里,62岁的父亲陈建国正等待着生命的种子。

2017年9月,陈建国被诊断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俗称“白血病”),经过治疗,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医生提醒他及时移植造血干细胞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希望。亲人间的骨髓配型结果显示,女儿是唯一合适的捐献者。

一开始,怕影响女儿的学习和生活,陈建国并不同意。但陈羽杨得知父亲病情后,对捐髓特别坚定:“爸爸,我只想你快点好起来!”加上医生的反复劝导,陈建国最终同意了。

“我的生命是爸爸给的,只有我才能救他。”为了达到骨髓干细胞移植的临界要求的最低体重,陈羽杨一个月增肥近12斤。临近手术前,她到医院复查显示,原本体重只有44公斤的她已经增加到49.7公斤,其他各项指标也都符合移植标准。

【这很有爱】

“小猪佩奇身上纹,值班用来哄病人。”

医生手背画画 逗小患者开心

“小猪佩奇身上纹,值班用来哄病人。”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杨磊为了让患者小朋友们心情愉悦,主动在左手上画了一只流行卡通人物小猪佩奇来“讨欢心”。因为遵守无菌原则,小猪佩奇很快就被洗掉,但这一幕还是被网友点赞,认为“有爱且专业,感控爱心都需要。”

图为杨磊手上的图案

事实上,这并非是杨磊的首创。小儿外科副护士长冯黎维透露,在手臂上画花画草画动物,自制吹气玩具,自己掏钱买印章等哄小孩的举动,科室里很多医务人员都尝试过,为的是患者小朋友在治病过程中,忘却疼痛,更加开心。

【精神传承】

“烈士陵园是全家的精神寄托”

两代人为18位烈士守陵25年

在辽东山区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子乡响汉村的南腰岭,有着一座埋葬18名烈士的烈士园陵,从1993年开始,响汉村村民徐根绪一家就承担起了守护这片烈士园陵的工作。

1993年,这片陵园荒芜破败、杂草丛生,烈士坟茔和墓碑都被一人高的蒿草遮住了,村里找到徐根绪,希望他能承担起园陵的守护工作,徐根绪与妻子当即答应。“有人劝我别接这个事儿,天天跟坟打交道,多瘆得慌。给的钱还少,耽误自家农活。”徐根绪说,“我当时就急眼了,那躺着的都是烈士啊!咱们今天的日子不是他们扛着枪打出来的吗?他们扛枪打仗的时候,肚子都吃不饱呢。”

从此,徐根绪和妻子平均三天来一次陵园,每次来回10多里路,风雨无阻。遇见下雪、落叶的时候,为了不让园陵被弄得脏乱,他们便每天都来清扫园陵。25年寒来暑往,徐根绪一家从没停歇过,他们用自己赤诚的双手,把一片荒芜的烈士陵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高大的纪念碑,彩砖铺就的院子,挺拔的青松伴着18位烈士的坟冢。

起初,两人年幼的儿子徐万龙并不支持父母的做法,不理解自己父母为何要整天守着陵园转。徐万龙说,“后来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才慢慢理解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忠诚。把守护烈士陵园这件工作做好,就是我父亲作为党员的忠诚。”

慢慢解开心结的徐万龙,加入了父母的工作,接下了守护烈士的接力棒。如今,徐万龙总喜欢来烈士陵园坐坐,跟烈士说说话,除除草,扫扫落叶,在南腰岭这片小山坡上,徐根绪一家人找到了最平静、最深沉的精神力量。

【警民鱼水情深】

八旬婆婆扫墓滑倒 民警冒雨背她上山

图为民警搀扶着老人寻找墓碑

清明期间,84岁的邓婆婆独自去给父亲扫墓,雨天路滑摔了一跤。附近执勤民警背着老人爬上了七八十级的台阶,随后又花了两个小时,帮老人找到父亲的墓碑。

湖北武汉汉阳永丰派出所协警潘正好介绍,当日上午11时许,他和另外一名同事正在公墓内巡逻执勤时,接到一女子求助,称南九墓区有位老人滑倒。他们赶到现场后,先将老人搀扶上了巡逻车。

在确定老人并无大碍后,潘正好和同事陪着老人,开始寻找其父亲的墓碑。“老人只知道父亲的名字,却不记得墓碑的位置。”潘正好后来联系了公墓管理处,才查询到邓婆婆父亲墓碑的大概位置。他们一人背着老人,一人在旁边搀扶着,花了20多分钟,上了70多级台阶,将老人背上了山。两个小时后,他们帮邓婆婆找到了父亲的墓碑。

考虑到老人体力消耗很大,在邓婆婆离开前,潘正好特地到管理处为她领了一份盒饭。随后,又帮老人叫好了出租车,并叮嘱的哥一定要将其安全送回。

【生命延续】

“为儿子做公益 才是生活的意义”

走出丧子之痛 烈士母亲投身公益

2015年8月12日,张宜碧20岁的儿子雷驰在天津港爆炸中因救灾英勇牺牲,从此,她就很少走出家门。“那时候一想起儿子就会哭,大家在我面前都不敢提到他。”张宜碧告诉记者,因为哭得太多,她的视力受损严重。张宜碧说,儿子去世后的两年,她在悲痛中一直走不出来,也不愿面对新的生活,觉得早已变得没有了意义。

图为张宜碧在烈士陵园做志愿者

转折发生在2017年6月,当时,张宜碧去了一趟天津,她想在天津再找寻一些儿子生活的点滴记忆。于是她到儿子就读的学校逛了逛。见了儿子生前的老师、同学。儿子曾经的老师告诉她,雷驰是一个阳光的年轻人,乐于助人,爱笑。最后,她去了大海边,“使劲地呼喊了几声”。当她站在海边的时候,突然觉得,儿子给了她力量,“要乐观、阳光地去面对生活”。离开天津回家后,她开始每天早上跑步,加入当地的“暴走”团队。

与此同时,张宜碧开始学习儿子的“乐于助人”。她很快发现,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自己更能得到快乐。在街上,她扶老人过马路;看到有人骑三轮车走不动,她会去搭把手。

刚刚过去的3月,她加入了遂宁的义工组织,在义工群里,张宜碧随时关注活动安排,生怕错过任何一次义工活动。“做公益,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张宜碧觉得因为儿子喜欢帮助人,她也要做更多的善事好事,是儿子让她找到生活的美好和力量。她一直觉得,儿子并没有离开她,“他活在我的心里,他希望看到现在的我”。

今年清明节的早上,她又去烈士陵园看望儿子,特意做了两份早饭带到墓前,跟儿子“共进早餐”。这一次,她没有哭。她说:“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我要过好每一天。”

【见义勇为】

温暖一座城 兰州市民勇救落水老人

4月8日上午,一位女士将一面写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锦旗,送到了甘肃省老干局职工封小勇手中,对封小勇及其他几位帮忙施救的市民表示感谢。这位女士是3月28日上午封小勇救下的落水老人的女儿。

3月28日上午10时许,沿着黄河河堤一路向西走的封小勇突然听到河边有人大声呼喊:“有人落水了……”封小勇看见河里有人从上游漂了下来,很快漂到了距自己十多米的地方,顾不上多想,封小勇脱下外套,跳进河里。他靠近落水老人,死死拽住老人,奋力向岸边游去,在周围群众的合力帮助下,老人被救上岸。据了解,被救老人今年78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当天趁家人不注意便独自出门,不慎落入水中。

连日来,在省城兰州的大街小巷,封小勇在滚滚波涛中勇救落水老人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春日的金城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今年45岁的封小勇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下水救人的那天,封小勇刚刚出院不久,还未完全康复的他还系着护腰……“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救人。我是一名党员,遇到困难和危险,我不会退缩。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我一定会挺身而出!”封小勇说。 (张浩哲 邝亮桢 尹深 李楠楠 陈羽 张雨)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