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扎根西部助力脱贫攻坚 书写新时代高校答卷

杜昱欣 王文嘉 黄帆

2020年09月09日13:53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作为国家部署在最西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兰州大学长期以来始终把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化有限资源精准聚焦,汇各方力量助推脱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兰大模式”,深度参与到祖国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各项事业当中,书写了新时代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崭新答卷。

日前,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甘肃线报道团来到兰州大学,并在该校定点帮扶的多地进行采访,感受到了这所百年名校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

强智力:产业扶贫既“输血”又“造血”

甘肃省定西市是以“苦甲天下”“十年九旱”而闻名的“三西”地区。如何助力这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兰州大学在定西市安定区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驻站专家沈禹颖、郭旭生等教授进企业、进政府,在田间地头设立实验室,研究提出要以高品质的生态型农作物为着力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经过不断尝试、改进与推广,引进青贮饲草项目带动定西市安定区草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6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2018年,兰州大学成立定西市安定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定西市安定区草畜产业发展。

甘肃省东西1600公里,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适合发展多类型旱地农业。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教授醉心集水农业三十载,用生态学思路化解旱地农业难题。资源环境学院丁文广教授研究实践扶贫减贫20年,开创扶贫新模式“耦合模式”,实施“母牛滚动银行”和生态扶贫等公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

药学院倪京满教授、胡芳弟教授、罗臻教授等因地制宜,帮助甘肃礼县等13个贫困乡镇发展甘草、党参、大黄等特色中药产业,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当归标准化药源基地8832亩,带动当地种植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通过对藏药“独一味”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传统藏药的现代产业化发展,建成了国内首个藏药现代化生产线,累计产值33亿元,解决贫困群众13600人就业,极大地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扎基层:驻村帮扶既“知民苦”又“解民需”

兰州大学先后从后备干部中选派24名干部驻村帮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信息员、战斗员、服务员和指导员等作用。

“深入到农户家中,行走在田间地头”——这是兰州大学驻村干部邓汉华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杨沟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兰州大学其他驻村干部的生活缩影。

从“象牙塔”到“乡土间”,“沉下去、蹲到底,为群众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成为了他们在“第二战场”上的朴素誓言。

邓汉华(中)正在平凉市崆峒区白杨沟村进行农户收入数据监测。

从高校行政岗位到驻村扶贫干部,村产业的发展、教育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变、邻里矛盾的调和……村里的一切都成了邓汉华心中的牵挂。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养牛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曾经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转,经济林加有机肥共生互养的雏形已经形成,400亩山楂林种植成功,村里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年底预计收益达到30万元。

自2017年9月以来,兰州大学副处级以上干部与平凉市峡门乡321户贫困户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现有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20名驻村干部长期驻村与地方干部群众共战贫困,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石屏县、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含峡门乡)、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庆阳市环县车道镇全都退出贫困县序列。

惠民生:精准施策既重“教”又重“医”

“这回可给我们家帮了大忙了。”黄世桐的脸上满是笑容,“既解决了女儿的学费,还能让孩子在企业里兼职锻炼。”

黄世桐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的学困户,女儿黄娟霞在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上学。对于只靠务农收入为生的一家人来说,孩子的学费成为家里最大的一笔支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平日里“不敢过节,能将就的就将就”。自从兰州大学协调社会企业给黄娟霞解决了3年学费后,全家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多年的贫困户帽子也摘掉了。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彦涛副教授为平凉二中学生开展励志教育讲座。

这只是兰州大学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已累计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241人次,已累计选派22届研究生支教团、165名大学生投身到省内贫困县义务支教,授课超16万课时,2万多名学生受益。

医疗是贫困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不敢得病”“看病难”“看病贵”,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兰州大学帮扶干部的心。

一方面,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兰州大学充分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定期组织附属医院和医学学科专家深入贫困村开展医疗义诊、送医送药、疾病防护宣传等,已组织医疗义诊30多次,为群众免费提供20多万元治疗药品,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坐诊、会诊或远程诊疗,接诊患者40000余人次,完成手术2000余台,解决了广大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医疗需求。

另一方面,为帮助贫困地区补齐地方医疗“短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贫困地区15家市县级地方医院签订帮扶合作协议、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组织帮扶地区医院、卫生院医护技能培训60余次,培训医护人员5000余人,组建医疗扶贫小分队,选派300多名医疗专家常驻对口帮扶医院,不断充实基层医护力量,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久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奋强刚刚完成驻点任务,一年时间里,他完成或指导90多例介入手术,帮助当地医院完善医疗科室建设,培养了3名医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最重大的变化是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有了保障,最直观的变化是发展面貌有了彻底改观,最难得的变化是发展能力有了重大提升。”谈及兰州大学的帮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党委书记万维这样说道。

两面带着“温度”的锦旗。

“倾心尽力解民困,精准帮扶暖民心”“情系贫困伸援手,结对帮扶献真情”,甘肃省秦祁乡和庆阳市环县车道镇两面带有“温度”的锦旗,充分反映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兰州大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肯定和期待。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际,兰州大学在产业扶贫、教育鼓劲、医疗帮扶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续写新时代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乐章。

(本文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

(责编:刘霞(实习生)、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