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
张振成近照。 |
游家乐在北京旅游留影。 |
陈氏深近照。 |
娜姿近照。 |
柏泰近照。 |
日前,第五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以线上形式举行。活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旨在促进不同国家青年一代的人文交流,展示各国来华留学生风采。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一级巡视员陈盈晖表示,该活动举办5年来,在促进世界各国青年人文交流、丰富国际学生在华体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提供了讲故事、谈感受、诉真情的机会,让留学生朋友用纸笔和镜头记录自己2021年的独特记忆。
据悉,本次征文大赛共收到来自100余所高校及个人投稿征文作品600余篇,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6名、优秀奖31名。
大赛作品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共同抗疫、脱贫攻坚等社会热点话题,同时也展示了来华留学对于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感悟。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短视频大赛中加入“抖音”平台赛环节,扩大了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广度。
和你重逢 此心即安
张振成
我读过很多故事、去过很多地方,但真正与我结下不解之缘的,是美丽、可爱的中国。我对中国从初识的新奇到相知的喜爱,再到久别重逢时的赞叹,那些故事静静地安放在我心底,鼓舞着我一路向前。
初 识
我和中国的缘分始于5岁那年的夏天。
还记得当时正值7月盛夏,烈日炎炎,小鸟不知躲到哪儿去了,草木低垂着头,树上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声。那天一大早,已经退休好几年的爷爷突然穿起那身足以证明他一生荣光的军装,牵起我的小手来到“中朝友谊塔”前,对我说:“孩子啊,你看到这座塔了吗?在这座塔下躺着的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兄弟,你一定不能忘记他们啊!”回到家后,我问爷爷他们是谁,爷爷告诉我,里面躺着的是在祖国解放战争时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自此以后,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中国的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相 知
童年是人生中最无法忘怀的时光,就像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珍珠,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变得愈加珍贵。
回忆像一艘船,载着我梦回中国辽宁沈阳市,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时光——在当地小学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同时,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北三省,了解并深深迷上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除了中国文化,中国的美食、民谣和服饰也让我感到十分惊艳。
在游览东北三省时,我吃遍了当地的美食,比如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还有其他的地方特色美食,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重庆火锅、毛血旺和臭豆腐等。另外,我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也各有特点,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和元宵汤圆等。这些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
除了美食,我还喜欢中国的传统民谣和传统服饰。从那些传统歌曲中,我听到了跨越千年的吟唱与应和;在传统服饰里,我看到了色彩搭配的和谐,也由此看到了中国人的匠心和灵巧。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当时尚年幼的我。回国以后,我继续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至今都乐此不疲。
赞 叹
光阴似箭,时隔6年,我再次来到中国,这里与6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在这短短的6年里,中国的高铁、网购和手机支付,让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由此足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迅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创造了“中国速度”的奇迹。
除了经济发展让我赞叹,中国人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勇气和团结也让我由衷敬佩。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造成了严重打击。在这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里,取得了伟大胜利。疫情期间,我一直关注着相关消息,目睹了这场感人至深的保卫战,听到了科研阵地的捷报,认识了各行各业涌现的平凡英雄。在那些或振奋、或感动的故事里,我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如果人生是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如果人生是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幸运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带我与中国邂逅,我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舌尖与心灵逐渐了解和爱上了中国。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份爱的鼓舞之下,我与中国的故事将一直延续,相信那些关于中国的真、善、美也将永远流传和创造下去。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朝鲜留学生)
期待再相见
亲爱的中国:
你好!
曾经的我,与你素未谋面,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与你结缘。直到2016年8月,我收到了越南河内大学中文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从那时起,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个你。在与你为伴的日子里,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通过这门新奇有趣的语言,走进了你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与你愈加熟络亲密。
我特别想说声“谢谢你”,自从有了你,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篇章。
谢谢你带给我的好运气,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无限潜力。以前的我似乎是个好运绝缘体,从未中过彩票,也从没赢过任何需要运气的游戏。但在大学4年中,与你为伴的我变得自信而勇敢,我的中文越说越流利。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站到了主席台上,在那么多人面前用中文演讲,并且成功地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一等奖;后来,我不断挑战自己,尝试做中文导游、做翻译……原来,我身上也有这么多的可能。
谢谢你带给我的亲切和温暖,让我忍不住想靠近、再靠近你。大四那年,我终于有机会和你相见。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夏令营活动,虽然只有15天,但这足以让我确信,真实的你和我了解的你一样亲切、美好。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我们从大连到北京,参观游览了白云雁水公园、莲花山风景区、天安门广场、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你的景色如此迷人,让我流连忘返;你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佩服感叹;你的人民善良热情,让我感觉舒心而温暖。正是这次的大连、北京之行,让与你匆匆一见的我为了再次与你相会而不断努力。
2020年夏天,也是我大学毕业的那年,我收到了青岛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想到未来3年有你的陪伴,我感觉开心、踏实、又有力量。
可是万万没想到,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我们的再次相见。我不得不一边按捺住自己的期盼和想念,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任务,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期待能以更优秀的面貌与你相见。其实,这也应该谢谢你,让我拥有了人生中一段特殊而难忘的经历——成为线上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艰难的时光会催人奋进,现在我正在撰写中越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现状主题的开题报告,这对于中文专业背景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有信心学好新专业,也有信心为我们两个国家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的生活回归正常。我好想当面对你说一声“谢谢”,谢谢你让一个出身农村的女孩子大大开阔了眼界,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谢谢你让我变得更自信、更坚定、更美好。期待与你再相见!
陈氏深
2021年6月
(作者系青岛大学越南留学生)
多彩的延安 多彩的中国
娜 姿
“我一定要去中国学习。”我一直这样告诉自己。
2018年,我离开巴基斯坦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第一站抵达的城市是美丽的云南春城昆明,在那里我度过了1年美好的语言学习时光。2019年,我来到了写满中国革命历史的城市——延安。
它不像昆明那样漂亮、湿润,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你一定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有那么多的窑洞建筑,一定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有那么多的革命旧址,也一定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有那么多的地下商场。没关系,跟我一起走进这座城市吧!
你要问我:延安是什么颜色的?我会告诉你,是红色的。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座小城,它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是红色的。它有红色的剪纸、红色的腰鼓、红色的秧歌、红色的历史。我有幸能在这里读书,可以随时去伟人们的故居拜访,也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的学校隔壁就是杨家岭革命旧址。因为历史原因,如果你在公园散步或者在广场游玩,总会听到有人在讲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讲的时候还满脸骄傲,像是在讲自己熟悉的亲人一样。每年10月1日、7月1日,每家店铺、每座大桥上都会挂上五星红旗。
你要问我:延安是什么颜色的?我也会告诉你,是黄色的。
记得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是3月,一下火车,一阵大风夹杂着沙土向我吹来,可真是被吓坏了。除此之外,一眼望去,看到的是黄褐色的山,所以我说延安是黄色的。这几年的学习让我对延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黄色”有了更深的体会——这里有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有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都人山人海,人们来祭祖祈福。你说,它不是黄色的吗?
你要问我:延安是什么颜色的?我还会告诉你,是绿色的。
还记得我提到的刚来时遇到的大风、见到的黄褐色之山吗?现在的延安可不是那样了,满山都被树木覆盖着,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再看看延河的水,也不是以前的黄色了,经过治理,延河两岸是供人们散步的小道,小道两边是各种各样的花儿,有时候还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在这里散步真是美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吧。
来中国已逾3年,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更透过延安看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我喜欢多彩的中国、多彩的延安,我在这里欢迎你噢!
(作者系延安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
沪上秋
游家乐
下午五时,结束了临床见习,我站在医院门口愣神片刻,双眼凝视着天空,试图寻找藏匿于阴天中的毛毛细雨。我本想疾步走到地铁站,但为了避免生病还是从包里翻找出伞具。医院门口看病的人们来来去去,我常调侃大城市节奏的紧张,但对于自己的快节奏却不自知。凑巧之后再无要紧事,便决定慢悠悠地走回宿舍。
正值初秋,寻思着身上单薄的外套应该足以抵御秋天的冷风,但这场小雨增加了几分刺骨的凉意,让人直打哆嗦。来到上海后,最让我迷恋的正是徐汇区和静安区的梧桐树道路,漫步在绿荫簇拥的石板路上使我格外惬意安心。
街上,湿滑的地面,缕缕的炊烟犹如湖面上的孤烟。空气中,雨水的气味夹杂着淡淡的泥土味,恰到好处、沁人心脾。屋檐下,稚嫩的麻雀兴许是渴望回巢,在雨水的束缚下只能不断展翅,却始终没能飞去。二楼住家晾晒的衣物,乌黑的电线相互缠绕,街边的共享单车和电瓶车在铁护栏内紧挨着……这一切点缀了朴实无华的街道。
魁梧的梧桐,树梢相互交织而成的绿色隧道内,些许暗影中透着汽车尾灯的眩光,轮胎碾过湿滑路面的声音不断地从我耳边悄然远去。幽静的弄堂,老式木制玻璃窗整齐地排列在深浅不一的灰石砖墙上,高低错落的复古灯具和电线水管别具一番韵味。外界喧嚣,却始终没有打破这条巷弄的静谧。
红砖围墙、黑铁栅栏、绿色街牌,是梧桐街道上不可或缺的景象。马路对面的西餐厅,黑框落地窗宛如将店内橙黄色氛围毫无保留地展示起来的相框,与店外深褐色的外墙和黑色露台相呼应,透露出浓郁的英伦风格。路肩上矗立的蓝色基调的路牌,字里行间相互搭配,颇为和谐。泛黄的落叶嵌在地面上,为这片静谧之地刻上了无数的印花。
遥望着那些老洋房,虽经历了岁月的婆娑,但仍旧坚挺气派。路口咖啡店内温暖的色调、罗列整齐的面包、窗边吧台的电脑……这一切都让我再次放慢了脚步。天渐冷渐暗,咖啡店的诱惑力越发强烈。我驻足良久,最终还是决定买一杯咖啡暖暖身子。倚坐在吧台,我注视着窗外的景色,试图忘却咖啡的苦涩,但手中的温暖却时刻唤醒口中的苦。
不知何时,我已离开梧桐路的庇护。蓦然回首,我再次眺望着梧桐街道的路口。步履前行,我期盼着下一次再回到那片盎然绿意中。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
青春梦想在中国启航
柏 泰
18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那时对中国知之甚少。北京之旅让我爱上了中国,我被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活力吸引了。在北京的几天,我感觉中国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有无限的机会和可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深深吸引着我。“为什么不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我的筑梦之路呢?”我问自己。于是,20岁那年,我决定到中国求学。
2011年,我到东华大学读国际贸易专业,班里的老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提升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上创新创业和案例整合这两门课时,老师点亮了我的创业思维,并鼓励我将课程中所做的商业计划付诸实践。
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合伙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ICL(“融入中国生活”公司)。正是在东华大学留学期间,老师们的专业教学让我获取了国际贸易知识,激发了我的创业热情,最终成功运营了公司。
很多人来之前对中国并不熟悉,未知带来的挑战让人望而却步,错失与中国结缘的机会,我想帮助年轻、有志向和有中国情结的外国人克服他们在中国遇到的诸多挑战,于是我和朋友尼可一起开办了这个公司,为两国的商业机构、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提供支持。创业这几年,我往返于瑞士和中国,与年轻人一同工作,为年轻人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同时还享受着旅行的快乐。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很好,这或许就是拥有自己公司的最大好处吧——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我也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每一步选择都需要慎重考虑。
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正确地认识中国并走进中国,我和同事计划拍摄一个视频短片,向世界介绍中国。我们向瑞士联邦政府驻华科技文化中心展示了我们的创意,在被我们的创意打动之后,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还邀请法国电影导演为我们拍摄。导演专程从法国来到中国,同我们一起走遍中国,捕捉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与世界分享中国的美丽。一位法国电子音乐人在看到成片后被中国韵味深深打动,为我们做了原创配音。这部花了5个月拍成的视频《印象·中华》,在瑞士洛桑的中国春节庆祝典礼上发布,短片让更多的外国人透过镜头感受到了在中国生活的美好,激发了他们走近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的兴趣。
在中国留学激发了我的创业热情,在中国生活给了我舒适的体验,也正是中国的广阔市场让我的创业公司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留学生,也作为一名创业合作伙伴,我深深地感激中国带给我的一切,我也将好好发展我的事业,助力瑞士与中国的友好交流。
(作者曾为东华大学比利时留学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