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刚性需求旺盛、群众改善居住环境要求迫切——
如何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心”?
“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100万,2000年以前建成的大量老旧小区面积小、配套差。”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当前我国住房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要求比较迫切。
住房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乡绿色低碳建设,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心”。
让青年人“住有所居”
为了让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住有所居”,2021年,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筹集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其中,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了70%,且不变更土地的使用性质,也不要求补缴土地价款,为降低保障性租赁住房价格创造了条件。
除租金外,对于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房屋改建和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可一律按照居民价格执行,以进一步降低居住成本。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还将新筹集24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40%~45%以上。
让新老住户“住得舒心”
据统计,2019年~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了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
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提升和规整各类管线15万公里,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悬空老人”乘坐电梯下楼晒太阳已经不再是奢望,残疾人出门和回家的路也不再坎坷。
不仅是城市,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全年开工改造49.2万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说,云南、青海等地连续发生了6级以上的地震,经过改造的农房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没有发生整体性倒塌,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房屋倒塌致人伤亡的事件,被群众称为“保命房”。
让城乡居民“住得环保”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高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绿色建造、政府采购绿色建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试点工作。
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包括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在内的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数据显示,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覆盖率达到74%;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
据悉,住建部将抓紧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城乡绿色低碳建设。一方面,要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另一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工作,全面促进乡村节能降碳。(本报记者 时斓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