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将南海小渔村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生长的城市 奋斗的足迹(奇迹在这里诞生)
2006年7月,深圳友联船厂的建设者们。 |
1999年4月,深圳福田区一工地上的建设者在酷热天气下补充水分。 |
1985年的深圳前海。 |
2020年的深圳前海。 |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0多年来,从南海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建设成果,成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真实写照。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奋斗。
——编 者
4月下旬,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交通枢纽建设现场,吊塔正伸展巨臂,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轰鸣声中,被称为“湾区之舞”的枢纽顶部巨大的流线型钢雨棚已初见雏形。
几个月后,这个深圳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就将建成。随着“城市新客厅”的开门迎客,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也将转换为这座年轻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高 度
创新让这座城市不断向上生长
沿着深南大道一路西行,25.6公里的道路两侧,此起彼伏、层峦叠嶂的各式建筑与天际线浑然一体,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动人轮廓。尽管已在这条城市主干道上穿行过无数次,车窗外的景观仍令陆建新流连忘返。
今年58岁的陆建新是中建钢构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1982年,参加工作不到3个月的陆建新来到深圳,为160米高的国贸大厦施工测量。
以国贸大厦为起点,陆建新开始了与摩天大楼的不解之缘。从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到平安金融中心,40年来,深圳每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都留下了陆建新的汗水与付出,都有他的奋斗和回忆。
“劳动创造财富,更幸运的是深圳的快速发展给了我们建筑行业从业者这样的机会。如今,中国的钢结构施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已跻身世界一流。”陆建新表示。
近些年,陆建新的工作内容和以往相比有了一些变化:摩天大楼项目越来越少,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越来越多。
“业务的转变,表明深圳的城市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陆建新认为,现在深圳降低了对城市建筑物理高度的追求,但在不断提升对城市发展质量高度的追求。“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下,在劳动者不断创新和创造下,40多年过去,这座城市仍在不断向上生长。”
深 度
地铁路网四通八达
4月19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3号线工地,上屋北站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尾声。施工现场,中建八局深圳地铁13号线项目总工詹兴家与监理工程师正在验收。
“困难虽然多,好在我们都一一克服了。”在詹兴家看来,地铁四通八达,给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出行带来巨大的便利。“我常常和工友们聊天,能感觉到他们心里都很自豪。”
中国电建深圳地铁12号线土方工程工人万东平的感受则更加直白:“这也是我们工人一点一点搬出来、造出来的。每次想到地铁通了,城市建设有我们的参与,就有点满足和骄傲。”
万东平2019年来到地铁12号线项目。由于工期紧张,两年多来他几乎每天两点一线,也没时间到深圳各处走一走、看一看。“等这个项目完工,我也想坐着地铁走遍深圳,看看自己参与建造的美好风光。”他说。
2005年,深圳轨道交通线路长度22公里;2020年,深圳轨道交通线路长度423公里;2022年底,深圳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500公里。随着总里程增长,地铁路网四通八达,市郊至市中心通勤时间不断缩短,市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家人现在住在惠州。我好几个月没有回去看看了。”詹兴家说,“未来深圳地铁21号线、16号线都将延伸至惠州。希望地铁继续高效建设,早日实现地铁到家的心愿。”他笑着说。
速 度
“深圳速度”给无数年轻人鼓励
“手套、安全帽、安全绳大家再检查一下,千万不要疏忽……”4月18日,随着早班安全教育的结束,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负责幕墙和室内装潢的工人,在韩均的带领下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尽管有10年建筑经验,韩均至今仍对科学城项目的建设速度难以置信:从一片荒地到建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以5栋高楼为主的科学城,这个项目仅花了3年多的时间。
目前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的总进度已完成97%,基本实现了“五天一层楼”。由于项目结构特殊,施工不能往上同步复制,“五天一层楼”要比当年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难度更大。
韩均感叹,这个项目不仅结构复杂,内部还有大量需要精密布置的科研仪器。“疫情影响下还能如此高效施工,以前总听说‘深圳速度’,来光明科学城后才让我长了见识。”
韩均看来,光明科学城的建设速度可以归功于建造体系好、技术熟练度高和细节工作足。“不过我体会最深的,还是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冲劲,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2012年,韩均只身一人离开四川来到上海,在建筑工地找活干。
“刚到工地时什么也不懂,但我知道工作绝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回忆,自己那时很勤奋,无论是木工、绘图还是测量,项目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学得很用心。“即使是农民工,也要学得一技之长。”
短短两年,韩均迅速从新人成长为老手。2016年到深圳,他已经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
“很欣慰自己年轻时没有虚度光阴。”韩均说,深圳这座城市和自己非常契合,年轻、有干劲、敢闯敢拼。“这座城市曾经诞生过无数奇迹,它教会了我很多,‘深圳速度’也给无数年轻人带来鼓励。”
如今,随着光明科学城项目建设渐入尾声,外观日渐靓丽,韩均感到与有荣焉。“作为一个农民工,很荣幸能为‘深圳速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我也要继续努力,继续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30日 07 版)
相关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