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河北省滦平县马圈子村发展辣椒种植产业

一个村支书的三通电话(帮扶县驻村手记)

本报记者 韩春瑶 证券时报记者 陈勇洲
2024年06月04日06: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初夏的河北省滦平县平坊满族乡,绿林掩映,山峦叠翠。空旷的山野里,马圈子村党支部书记李立军的电话不断。

  又到了辣椒苗栽种的关键时期,李立军打电话绕不开“辣椒”二字。确保灌溉顺畅,联系厂家补苗,对接收购企业——三通电话,说的都是老李的操心事、村子的新未来。

  清晨,村口的辣椒种植基地里,十几名村民趁着凉快开始忙活起来。小心翼翼地卸下辣椒苗,逐盘摆放在薄膜间的垄沟里,一手持铲,一手抓苗,找准位置,挖坑、放苗、培土,村民曹秀荣一套动作很熟练。“在家门口种辣椒一天能挣100元。土地流转还有租金收入,一年下来能多赚近万元。”曹秀荣说。

  正干得起劲,李立军洪亮的声音从领头干活的村民康玉凤电话里传来:“地浇透没?水供得上吗?”

  马圈子村山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了带动乡亲增收,2016年,老李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探索特色作物种植,带头种过红薯、大葱,取得过一些收益,但也因价格波动遭受过亏损。

  去年初,李立军发现朝天椒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需求量大,附加值高,易长期储存,价格也相对稳定。结合平坊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他决定在村里种植朝天椒。

  辣椒苗下地后能不能成活,水是关键。为了更高效用水,村里采用了滴灌技术,几名村民每天检查灌溉情况。电话那头,李立军不断叮嘱;电话这头,康玉凤连连回应:“今天井水供得上,滴灌还算顺畅,栽得没问题。”黑色地膜下,滴灌管道依稀可见,股股水流缓缓渗出,浸湿了膜下的土壤。

  日上三竿,山里渐渐热了起来。“李书记去哪儿了?”指着栽好的一垄垄辣椒苗,康玉凤回答:“这会儿应该在冷库,辣椒苗就是从那里拉来的。”

  往山沟深处走约1公里,一栋白色厂房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合作社的冷库。走进冷库,清凉不少,一盘盘辣椒苗娇嫩挺拔,规整地平铺在地上。“来瞅瞅咱们的辣椒苗!”李立军招呼记者上前,“这是贵州的辣椒品种,在辽宁育苗后运过来的。多亏有这冷库,每天只需要喷一遍水,辣椒苗就能保持鲜活。”

  看到剩下的苗只够种一两天,李立军随即拨通了供苗厂家的电话,“还需要再进35亩辣椒苗,速度要快,不能耽误栽种。”挂断电话,他又算起账来,一亩地预计能产800多斤干辣椒,按每斤价格10元来算,200亩地产值就有160多万元。

  种辣椒难吗?“难啊!”李立军说,去年第一次试种,由于经验不足,辣椒苗栽培错过了最佳节气,产量低于预期,辣椒品相也欠佳,没能收回成本。“这回吸取教训,一定得挽回去年的损失!”展望今年,李立军信心很足。

  小满过后,李立军带记者登上半山腰的果园,只见葡萄藤长出绿叶,山楂树开出一簇簇白色小花。“我们还种了葡萄、山楂、苍术,多条腿走路,既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能多创造一些收益。”李立军说。

  又过几日,辣椒苗已基本栽完,一垄垄地膜尽披“绿衣”。李立军掏出手机,给贵州一家辣椒企业打去电话。合作社跟这家企业签订了合同,村里负责种植,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收购,“等收获期一到,辣椒一收,直接运往贵州市场。”李立军说。

  微风拂来,田间的辣椒苗摇曳生姿。临别之际,李立军向记者发出邀约:“等到9月辣椒成熟,你们再回村转转,看看什么是‘红满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