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县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范恒山: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在于城乡融合
县域经济当前发展现状如何?现有格局背后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网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近日联合举办的“县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金台圆桌研讨会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围绕上述问题作了主题发言。
范恒山在研讨会上发言。人民网 张启川摄
以下是范恒山的主要发言内容:
总体而言,县域发展还需要加把劲。从现实看,县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一批县级行政区展现了强劲的发展能量,有的县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5000亿元;与此同时,有的县经济实力不雄厚,部分甚至可以说薄弱。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局面?从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看,县域所处的地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城市角度,县城以及部分乡镇在城镇体系中,属于小城镇或中小城镇,承受着大城市、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这种虹吸效应非常明显。城乡角度,县域总体属于农村,较难形成很高的经济效益。
县域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把县域经济做强做优。出路在哪?在于城乡一体、城乡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县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借助城乡融合不可。
首先,要从县域角度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第一,它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和产业体系。产业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越高,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也就越高。第二,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相对的、与时俱进的,没有永久的“新”。《决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并提及“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永葆“三新”,就要不断创造。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易又难。易在每一个合理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难在协同配套,找一条合适的道路。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实现县域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也有三条。
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特色上下功夫。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县域资源要素的现状和整合能力,量力而行。要立足现有基础,特别是发挥比较优势,以特求新,以特争先。要坚持先立后破,多做加法,注重增量的优化。
坚持三产并重,在提升上做文章。要转换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多种非农产业,提升产业结构。要推进三产融合,实行集成创新。集成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县域在三产融合上大有文章可做。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联动上找出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从“更方便”延展到“创信心”。要推进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分置改革,发展规模经营,为城市优势企业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经营模式进入农村创造条件。要深化破除二元结构的改革,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人民网黄钰、刘文邦编辑整理)
点击图片浏览本期“金台圆桌”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