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深圳市光明区探索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新路径

源头治理,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2024年12月07日08:47 | 来源:法治日报
小字号

从创新打造“幸福里”基层治理品牌,到积极构建场域、需求、流程、人才“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心”模式,再到建立情理法“三人小组”新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源头治理的新路径新模式,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工作,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持续擦亮“光明模式”金字招牌。

分类治理精准服务

解决群众“心头事”

光明区凤凰街道自成立以来,人口从成立之初的8万人不到增长至24万余人。随着辖区人口规模及流动性持续增强,治理单元划分与城市空间不匹配、治理承载量与治理力量不匹配、供给碎片化与治理需求不匹配的基层治理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破解难题?

今年以来,凤凰街道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业态特征、诉求源头等实际情况,按照类型相似、需求同类、服务同质原则,将辖区重新划分为“三区一村一地”,即商业商务区、智造园区、住宅小区、城中村、建筑工地5类业态,划分出分类治理单元39个“幸福里”,着力绘就一幅商业商务区“烟火升腾”、智造园区企业“茁壮生长”、住宅小区和谐温馨、城中村风貌焕然一新、建筑工地安全有序的幸福画卷。

针对治理力量不匹配问题,凤凰街道成立了5类业态“幸福里”工作专班,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幸福里服务项目”库,通过群众提、书记选、组织定,精准链接各方资源,推动相关业务部门快速领办。

据凤凰街道四级调研员陈礼福介绍,在智造园区“幸福里”,联合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开设流动仲裁庭,变“坐等办案”为“上门服务”,推动调解仲裁关口前移、服务下沉,让企业、劳动者就地就近解决劳动人事争议,营造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氛围。在建筑工地“幸福里”,开展预防欠薪普法教育,引导工人正确维权,实现纠纷不出工地、纠纷解决在工地。

同时,凤凰街道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结合5类业态的特点和需求,增设专业岗位15类,从党建、党群、劳动、经济服务、安全生产等专业部门精准调配138名骨干下沉到“幸福里”其他专业岗位开展专业工作。目前,每个“幸福里”均设置“4个基础岗位+N个专业岗位”,形成“格长-副格长-基础岗-专业岗”的岗位服务架构。

为激活基层治理新动力,凤凰街道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采取“线上+线下”双结合,深化民意互动。线上,以楼栋为单位建立说事群,引导居民有序反馈诉求;线下,在39个“幸福里”党群服务站设立接待处,创设“幸福‘议’站”,搭建居民家门口的说事平台“幸福大家谈”,零距离听取民意,面对面解决矛盾纠纷。

自今年6月创办“幸福大家谈”品牌活动以来,共开展活动228场,对于会上议定的问题,参会单位紧扣“主动领题、精准解题、高效答题”3个关键,落实“马上就办”的办事机制,现场收集诉求695条,当场成功化解问题230件,变“接诉即办”为“未诉先办”,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解决好群众的每一件“心头事”。

此外,凤凰街道还建立了“幸福里”工作联络群,5类业态分别组织力量“访百家情、听百家言”,根据群众所需分类编制“幸福清单”128个,提供企商经营发展纾困、产业转型升级指导、工业技改项目对接、居民议事办事监督、邻里共享服务、劳资纠纷管理等25类综合服务事项,织密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工地建设安全网,把“无人问、无人管”变成“有人管、一起管”。

如今,“不出‘幸福里’就能办成事”已经成为凤凰街道群众共识。

深耕最小治理单元

矛盾纠纷事心双解

当前,光明区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居民心理压力剧增、矛盾纠纷诉求多元。如何实现矛盾纠纷“事心双解”、维护辖区平安稳定?

“光明区以高质量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深耕社区最小治理单元,积极构建场域、需求、流程、人才‘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心’模式。”光明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光明区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群众诉求服务和“小分格”站点,精准对接企业园区、工地、学校、医院等矛盾纠纷易发场所,制定场地标准建设规范,打造“1+6+37+272”(1个区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6个街道“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品牌,37个社区心理服务室,272个“小分格”站点)线下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

对普通、重点、特殊不同群体心理需求,光明区采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方式,普惠性满足社区居民多元服务需求。对广大一般群体,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工作坊、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着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

对已经表现出心理问题迹象或即将面临心理问题恶化的人群,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策略,通过来访/走访、热线/线上、一对一/面对面、团体辅导等针对性服务形式,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链接街道、社区和部门开展动态跟进,对高危人群,通过紧急心理援助热线、快速响应小组上门服务、危机评估与风险管理、紧急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等危机干预措施,及时遏制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

光明区建立研判预警、危机介入、跟踪关爱等工作机制,实现工作运行全闭环。以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为指挥中枢,常态化在社区开展需求调研、心理筛查、难题会诊,全面掌握社会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可能处于心理危机边缘人群。针对突发事件特别是轻生行为进行危机介入,出台《光明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暨防控轻生行为工作方案》,搭建政法、卫健、教育、公安等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处置机制,规范处置流程,确保介入处置快速高效。对一时难以化解的心理危机人群和涉及的矛盾纠纷,建立“一人一事一台账”,持续跟踪关爱。

在队伍人才组建方面,光明区建立了“专职+专家+志愿者”三支高水平队伍,从社工机构引入具备心理、社会工作学科背景的专职人员70人入驻各级站点,打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专职队伍;整合辖区卫健、教育、民政、群团、公安、信访等多部门心理专业力量,打造“人才库+专家督导”专家团队;招募本土具有心理、教育、法律、社区等服务经验的热心人士,孵化出“星灯”“萤火”等5支特色心理志愿队伍。

建立三人小组模式

增强前端化解能力

曾经,辖区住房、劳资等领域矛盾纠纷高发频发。经过治理,今年辖区聚集事件同比下降39.8%。

这样的改变与光明区探索建立情理法“三人小组”新模式密不可分,通过构建集防范、处置、打击一体化全方位维稳格局,有效增强矛盾风险源头防范、前端化解能力。

光明区委政法委构建线上全方位巡查,线下摸排网络,实现精准预警。依托272个分格和19946名群防群治力量实现基层组织前哨预测;依托“大数据”赋能和7×24小时高等级情报预警机制实现公安机关快捷预警。通过出台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源头治理7个工作指引、109条措施等制度规范和行业预警调度机制实现行业部门源头预防。该机制建立以来,掌握串联聚集线索631条,为成功防范处置规模性聚集打下坚实基础。

光明区委政法委统筹,整合街道、公安、职能部门三方力量,按照重大、一般、轻微事件分别配备不同人员,做好重点人员教育疏导稳控工作。属地街道重点在于精准画像、教育疏导、稳定情绪,讲好“情”工作;职能部门重点讲清政策要点、及时通报处置进展,讲好“理”工作;公安机关重点做好普法宣讲,引导正面发声,讲好“法”工作。经“三人小组”工作仍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采取领导干部重点约访、专题接访、亲情家访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涉访涉稳问题依法化解。

对涉嫌非访滋事等行为,光明区落实信访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线索移交机制,目前已移交公安机关26条线索,为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提供证据支撑。2023年4月以来,公安机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违法违规行为人行政处罚117人。

“光明区探索出一条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源头治理新路径,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未来,光明区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不断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光明区有关负责人说。(唐荣、李文茜)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