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抢救性保护61个畜禽濒危资源——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丰硕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自2021年3月启动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推进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成果丰硕。
“其中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普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两次,这次是第三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首次开展。”12月10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丁斌表示,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
普查成果超出预期
3年来,全国150万普查人员跋山涉水、进村入户,累计行程6300多万公里,发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了一批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普查成果超出预期。”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透露,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安全保存。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我国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没少,还找回了曾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介绍,这次普查丰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开展了农业微生物普查。农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资源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使我国保存总量达140个科、681个属、2116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猪、羊、鸡、鸭、鹅的品种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水产方面,普查资源涉及海水和淡水物种,有动物也有植物,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为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选择。
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
此次普查收集了数量庞大的种质资源,这些资源的保护保存备受关注。刘莉华表示,为保护好这些资源,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和易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保护与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
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保存能力达150万份,可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为核心,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和229个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440个省级资源库圃为补充的保护利用体系,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8万份。
畜禽资源方面,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加快建设,预计明年底基本完成。届时畜禽遗传材料的保存能力将达3300万份,目前已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27个,省级保种单位671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库、区域库、保种场保护区相衔接的三道保护屏障。
水产资源方面,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保存能力35万份,目前已基本形成由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5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535个保护区构成的保护体系,保存水产遗传材料14万份。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筹建,保护体系也逐步完善。
“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刘莉华说。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谈到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刘旭回应,要抓紧进行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当前,我们正系统推进国家库保存资源的规模化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鉴定。目前已鉴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产的大豆、耐密高产和抗旱宜机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霉病高产小麦等优异资源,并全部分发用于育种创新。”刘旭说,“我们还将联合省级种质资源库、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构建全国统筹、央地协同、科企合作的鉴定评价体系,把更多资源纳入鉴定挖掘范围,为全国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提供更多的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
其次是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目前保存的资源多为传统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需要进行改良转化。“由于资源改良的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育种者一般不愿意从事基础材料的改良创制,这是导致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制约当前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们已经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先从最紧迫的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入手。下一步,我们将边总结、边实施,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的农作物延伸。”刘旭直言。
最后是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我们每年大概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服务育种单位和企业超过2000家,同时制定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办法,先后发布了两批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首次公开推介了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各地的育种单位、企业都可以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上查询这些资源。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资源登记工作,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个人登记其保存的资源信息,以便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方便大家查询和申请获取。”刘旭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陈 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