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辽宁沈阳:科创潮涌 向新而行

2025年01月27日08:2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叉式移动机器人稳稳环抱着物料,在工厂的巷道中飞速穿梭;上料机器人像长了火眼金睛,对各种零件精准抓取……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在辽宁沈阳新松智慧园内,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一片忙碌。

   “敢做产业弄潮儿,我们创造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百余项第一。”指着生产线,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告诉记者。

   沈阳市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推进13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攻克215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290项;国家级平台总数达79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1710个;位列2024年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城市排行榜第61名,成为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

   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医工融合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实验室,肉桂味道清香扑鼻。“在家里是调味佐料,经过高精度传感器的毫克级提取,就成了天然无刺激的新型消毒清洁剂。”实验室负责人张辽远教授说。

   放眼广袤的辽沈大地,科创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能计量器具用高精度电能校准装置在沈阳工业大学落地;基准测温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被创出;耐磨高强高韧合金钢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被研制出来……

   “科创成果遍地开花,怎样才能走进车间、走向市场,实现真正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呢?主动搭台、用心服务,科创才能唱‘大戏’。”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沈阳师范大学科技园……据统计,沈阳市已启动建设7个科创街区和13个科创园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成果转化承接载体达到110家。

   “我从深圳来,这里有项目、人才、科技的‘管家’全流程服务。团队能潜心专攻科研,研制出100微米厚度石墨烯散热膜,大幅提高了石墨膜的散热效率。”烯材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铂告诉记者。

   “兴沈英才计划”“博士沈阳行”“人才驿站”……通过创新人才政策措施,2024年,沈阳市“带土移植”引育人才团队项目33项,支持40岁以下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10名,实施高端外国专家资助项目24项,推动石墨烯制备及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院士成果转化项目在沈落地。

   创新天地间,科学家与企业家牵手成对。“学校正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打造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校地转移转化创新平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畅说,2024年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额突破16亿元。

   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沈阳市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将企业“需求库”与驻沈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库”“人才库”进行对接。

   东北大学潘晓林专家团队与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赤泥无害化处理工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农智升专家团队与沈阳富莱碳纤维有限公司合作,创新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有了“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助力,沈阳市推动开展合作研究项目268项,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460余项,申报各类专利17个,达成科技成果转让意向87项。

   “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人才和企业成熟化的过程。”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党总支书记张天尺感慨。

   沈阳科创企业正在向新向优发展:截至2024年底,沈阳市新增1家独角兽企业、1家种子独角兽企业和320家雏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5902家;科技型企业总数达25318家,增量和总量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为实现串企成链、聚链成势,沈阳市加快推进航空航天、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半导体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头部企业配套园区+专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如今,沈阳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达1万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达5个,其中,航空、工业母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被工信部评选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本报记者 刘 勇 本报通讯员 题旭丽)

(责编:温璐、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