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我是春官,您有一份福气待签收
正月初一,陇东黄土高原,甘肃平凉侯家沟社火队走家串户,踏雪送福。一首首由春官即兴创作、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生活的福诗,穿越时空,流淌在街巷阡陌,折射生活新变化。
福诗叩门绕巷深
“一轮红日映东方,鸟语花香有彩光。”“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过的是新春。”“灯会人马把你敬,保佑一社人太平。”
中午时分,甘肃平凉崆峒镇、太统山北麓的太统村侯家沟沐浴在雪后晴光中。一支由开路灯、祈福香、旗队、伞灯、春官、钹鼓、舞狮、舞龙等百余人组成的社火队从山腰五圣宫庙出灯,踏雪而上,前往山顶的歇马殿庙祈福。
侯家沟社火队从五圣宫庙出灯。人民网 刘文邦摄
伴着紧密的钹鼓,随队春官们即兴说唱着一首首春官诗,短短10分钟,4名春官便说诗20余首。
侯家沟社火队的春官有农民、工人、学生……此时,他们头戴礼帽,身披红绸,手持羽扇,有的还戴着墨镜。
社火队行走在雪后的黄土高原。人民网 刘文邦摄
“大炮接来小炮迎,社火人马进家门。”祈福后,社火队开始走家串户。
“春官抬头用目观,老奶奶来站面前。腰不疼的腿不酸,保你活过一百三。”春官李嘉浩环视四周,望见家中老者后举扇说诗。
村民介绍,侯家沟约有120户。当天,春官随队上山下山,过崖爬坡,从中午一时挨家挨户说诗送福至夜晚七时。
“千年社火古文明,春官本是社火魂。”春官张涛介绍,社火表演,春官站最中间。当地亦有“过春节不耍社火不热闹,耍社火不说春官诗没精神”的说法。
侯家沟社火队春官李嘉浩(左)、任治海(中)、董志文(右)。人民网 刘文邦摄
“吉祥话听得人开心。”“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话语。”“过年喜庆。”多名侯家沟村民称喜爱春官说诗。2011年,“春官说诗”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靠近平凉的宁夏六盘山区,类似民俗则被称为“春官送福”。2021年,“(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少年学韵颂新程
春官说诗不仅在村庄间流动,还在代际间传承。
春节前夕,2025年平凉春官说诗培训班在市文化馆演播厅开班。61岁的平凉崆峒春官说诗代表性传承人、平凉春官协会会长赵仙泉负责部分授课。
年逾耳顺的赵仙泉说,他从小就爱春官说诗。高中开学报名在正月十五前后,那时正耍社火,他让母亲早早备好上学吃的馍馍,随即上街看社火。“哪个春官诗说得好,就一直跟着……背着馍馍袋,从盘旋路一直追到西门口。”
33岁那年,赵仙泉所在的村社火即将开演时,4名春官中的3名因病或因事无法说诗,1名春官无法支撑全天表演。他“临危受命”,后说诗近30年。
和赵仙泉同在培训班的,还有35岁的曹旺和15岁的李嘉浩。
曹旺7岁时,便在过年期间耍社火,“有时挑旗,有时挑灯,也听记了些春官诗”。他记得,首次说诗,一户正祭奠老者逝世三年的人家接社火入门,希望听些春官诗。曹旺“脑子一片空白”,情急之下,他饮尽半杯酒,诗句逐渐浮现。
年纪最小的李嘉浩说,外婆就是春官,自记事起,过年期间他都跟着外婆耍社火,“因为喜欢,所以跑得勤”。
9岁时,李嘉浩像往年一样随社火队玩耍,在一次钹鼓停顿的间隙,看着身旁威风的春官,他不自觉地举起烟花说诗。周围人见此情形,立刻寻来礼帽和羽扇给他。“开启了我的说诗生涯”,嘉浩笑谈。
2018年,李嘉浩首次说诗。受访者供图
“每年给各家各户挨个送吉祥,特别有意义,咱们的非遗,我想传承和发扬下去。”李嘉浩说。
春官说诗内容广泛,大到历史变迁,小到日常生活……不同年代所说的诗真实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轨迹。
曹旺记得,2000年以前,春官诗是“大门楼子豁豁墙”。现在村民住进平房、别墅,几乎家家都有车,他最新创作的春官诗中说,“鸡鸭鱼肉样样全”“平房修了一大院”。
除内容变化外,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春官说诗的场景从庙会、社火拓展至婚庆、寿礼、开业、晚会,还进入了线上直播间。
太阳落山,侯家沟正月初一的社火即将结束,山沟灰树白雪与社火红色排灯互相映衬。前往最后几户人家的沿途,春官诗也变得不同。
“这条小路有点长,灯会人马嚷吉祥。今天路上转一遍,全社人民都康健。”
侯家沟社火队前往最后几户人家。人民网 刘文邦摄
一场送福圆满落幕,春节期间,侯家沟社火队将继续前往周边村庄,春官将随队翻山越岭,在雪后的黄土高原,用诗句为村民送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