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以青春笔触 写时代新篇(新春走基层)

——本报二〇二五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回眸

2025年02月12日05: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孙超(右一)在常德第七中学采访汉剧高腔定向委培班学员。
  徐虹雨摄

  李龙伊(前)在“东方第一哨”采访边防战士。
  刘 洋摄

  孟祥夫(右)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冷链市场采访。
  陈 庆摄

  刘晓宇(前)和村民一起探访赤溪村下山溪旧址。
  陈尔熹摄

  谷业凯(左)在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采访。
  本报记者 游 仪摄

  姚雪青(右)在梅钢采访无人产线。
  王振坤摄

  蛇年春节之际,人民日报社精心组织、扎实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许多青年记者奔赴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边防哨所,深入基层一线,推出一批接地气、有生气的报道,从小切口观察大时代,引发读者共鸣共情。

  我们邀请部分参与“新春走基层”的青年记者,讲述所见所闻,见证时代气象,感悟收获成长。

  ——编  者

  

  三个故事,触摸经济脉动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刻板印象中“傻大黑粗”的钢铁厂区,如今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春节假期,我从江苏南京三山矶湿地公园出发,乘坐观光火车驶向景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梅山钢铁厂区。

  栽满香樟的沿途,布置着景观小品;乌桕籽熟了,吸引鸟群在草坪上觅食……环境为何这么美?抬头看,秘密就藏在全程57公里长的全封闭“空中走廊”里。南京对高排放高污染钢铁行业启动了超低排放改造,“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钢铁厂形象大为改观!

  还不止呢。在旅游线路上的网红打卡地——热轧智慧产线,钢铁工人在一线烟熏火燎的劳动场景不复存在,现在只需坐进空调间,在数字孪生大屏前动动鼠标,热轧就能干得又快又好。

  生态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数智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钢铁厂开门迎客的底气。在南京两钢四化企业中,这已成为常态。

  除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也活力满满。各种元器件乘坐无人搬运车,穿梭在产线中,机器人员工们协同配合,20分钟就能生产一台机器人产品。这一幕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场景,发生在江苏一家机器人企业。企业负责人说,产线和产品迈向高端化的背后,离不开“设备更新”政策支持。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这条产线上近一半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算算账,设备更新的费用约1400万元,共获“两新”政策补贴近800万元。今年,政策再加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整体部署并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不仅助力企业攀高,还扩大了市场需求。企业订单爆棚,预计今年销售额增长30%以上。

  放眼企业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有30余家企业。利好政策下,生产端和市场端两头旺,2025年全区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生产规模预计同比增长超20%。

  春节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几家商场都排起了长队。6000元以下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补贴15%的新政策,吸引不少年轻人以旧换新,一位母亲现场给儿子买了平板电脑又配了新耳机……不少原本犹豫观望的群体,在新春也收获了满意的消费体验。

  新政策,新场景,新热点。生产和消费,春意融融,平稳向好。

  

  山乡巨变,群众笑脸最美

  本报记者  刘晓宇

  除夕年夜饭,一道再普通不过的清炒杏鲍菇,却是福建宁德磻溪镇赤溪村钟丽眉家以往少见的菜。“尝尝!茶园里套种的菌菇棒,改良土壤不说,还有鲜嫩可口的菇可以吃!”钟丽眉一筷子夹到记者碗中。在昔日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这样的新鲜事可不少!

  翠绿色的茶园遍布山野,动听的畲歌萦绕山村,弥漫着年夜饭香的袅袅炊烟中,身着畲族“凤凰装”的村民不时在镜头中闪现……昔日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日子真红火!

  唱畲歌、看茶园、拍视频、吃年饭,几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小细节,窥见山乡巨变——

  看精神风貌,畲歌队、巾帼宣讲队、少年舞狮团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名片”,“群众的笑脸最美!”这是村干部对记者的直言;看生态,支柱产业茶园迈上“生态路”,品质好价格高,“咱家的茶叶最鲜甜!”刚上初中的钟思炜有点自豪;看发展,直播带货、现代物流早已进村入户,“年味儿就要拍下来、传出去!”民宿经营者曾庆兰除夕正忙,春节客流的准备工作满满;看收获,“村里货运不错”“茶叶品质在变好”“研学基地马上要动工”……年夜饭中,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更有过年的热闹感。

  除夕行走在赤溪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风格干练的畲族“铁娘子”钟丽眉、好客爽朗的四川媳妇儿曾庆兰、认真严谨的农技员周秦福……“大伙儿笑容何来?”“不用问,每个小家的收获,就是整个村子的幸福!”磻溪镇副镇长张少林语气坚定。

  初一一大早,记者搭乘曾庆兰家刚买不到20天的汽车前往火车站。“去年年底以旧换新,国家补贴了两万多块钱呢!”透过后视镜,曾庆兰丈夫黄步和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车穿行在大山中,身后风景如画——大国如山,巍峨壮丽;小家似水,温柔细腻。山水相依,绘就了记者眼中最美的风景。

  

  两地“寻新”,见证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孙  超

  身形挺拔,剑眉星目,先亮相,紧接着助跑、加速、腾空、落地,动作潇洒连贯。好一群矫健的少年!

  春节前,我走进湖南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的冬训现场。趁着寒假,少年们加紧练习戏曲基本功。常德汉剧百年传承,如今有了新一代。

  “你看这些苗子,未来就是咱们汉剧的领军人物!”在场上指导时显得颇为严厉的“师父”们,在向我这个“外人”介绍的时候,话语里却满是骄傲。探索汉剧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常德市第七中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定向委培机制:不光免学费,毕业后还能直接进中心工作。不光是汉剧,常德丝弦等非遗曲艺,也正探索类似模式,有望彻底扭转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

  多年来,古老的常德汉剧,做的事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寻新”。没有剧院就找新舞台,没有新人就从娃娃开始培养,没有新剧目就从新时代中找“感觉”。

  说来也巧,春节返乡探访,行至江西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的石门自然村附近,导航提示前方拥堵。十年前我就曾路过石门,印象中是个宁静的小自然村,如今怎么这么热闹?原来在这里,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产生了“化学反应”。非遗板龙灯,点亮了节日的夜晚;门扉窗棂上,有石雕木雕砖雕点缀;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朱子家训》中的格言警句。村民们介绍,石门自然村留存大量的徽派建筑,也一直以诗书传家。独特的徽风徽韵,让小村有了浓浓的文化味。

  无论是湖南常德的非遗传承,还是江西婺源的文旅融合,文化构建起一代代人的生命底色,也为新业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依托。

  

  一路同行,“卡友”冷暖挂心

  本报记者  孟祥夫

  跟时间赛跑,和家人聚少离多……如果不是跟着货车司机朱文超从河北高碑店到江苏南京送年货,我不知道大货车司机有这么辛苦。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和幸福。

  旅途中的暖心服务更多了——

  超市、开水间、美食广场……江苏淮安刘老庄服务区,各类服务一应俱全。朱文超说,现在服务区的自助餐都很好,在河南等地的服务区,大货车司机吃自助餐还能享受八折优惠。

  除了自助餐,服务区还提供热水、车辆维修、加油充电等服务,基本满足大货车司机的需求。不少服务区还设有“司机之家”,提供住宿休憩、理发洗浴、洗衣烘干、餐饮娱乐等全天候多样性服务,让出门在外的货车司机也有“家一般的感觉”。

  朱文超告诉我,他接单平台所在的公司在一些城市也设立了可供司机休息的地方,可以免费住宿、洗澡洗衣,方便得很。

  为了让在路上的大货车司机更顺心、安心,中央和地方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暖心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了1900多个“司机之家”,大货车司机通过地图导航、“司机之家”小程序就能搜索使用。同时,服务区配备视频监控,强化安保巡查,让大货车司机休息时没有后顾之忧。

  一些地方提供的贴心服务让大货车司机点赞不已。朱文超说,在浙江、河南等地,要是大货车坏在高速路上,当地能免费拖车到服务区。

  办证更便捷了——

  证件电子化、电子证照跨区域互信互认……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不断便利从业经营办事办证,大货车司机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办好证。以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为例,以前是纸质版,一年一审,现在电子化了,年检时也不用跑办事大厅现场盖章。审车直接在网上完成,实现异地审车,完全不耽误在外跑车。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归集道路运输电子证照4972万张,证照电子化率达到93.8%,广大货车司机们办证更方便,在路上越来越顺畅、顺心。

  

  风雪边关,感悟军人担当

  本报记者  李龙伊

  飞机冲破云层,舷窗外跃出一片雪白。舱门开启,零下30摄氏度,朔风裹挟雪粒迎面扑来。时值“四九”,我来到祖国陆地版图最东端的黑龙江黑瞎子岛,探访北部战区某边防连“东方第一哨”。

  一连几天,我吃着战士的饭菜,住着战士的营房,跟着战士一起巡逻。一名老班长告诉我,早些年,没有这些平整的公路,巡逻路上到处都是雪窝子,深的地方能没过腰。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战风雪、斗严寒,圆满完成执勤任务。

  如今,情况大不同。无人机盘旋云端俯瞰边境线,新型摩托雪橇在雪原上画出银色轨迹,“猛士”巡逻车载着官兵穿越极寒,红外夜视、鹰眼系统一应俱全,微波通信车实时传回数据。我真切感受到,“智慧边防”让茫茫雪原化作指尖方寸,科技为戍守边关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巡逻归来,开饭时间到了,食堂里酸菜白肉飘香,蒸包子热气腾腾,战士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住板房、啃冰碴饭,曾是第一代驻防老兵的共同回忆。如今,温暖的新一代营房里,健身房器械锃亮,军需、油料、物资供应充足,喝净化水、用清洁电,家属来队拎包即住成为“标配”。

  营区的建设发展,见证着时代进步,但戍边官兵艰苦奋斗的本色却从未改变。风雪边关,人烟稀少,没人叫苦,没人喊冷。离开连队时,我看到新修的公路如银链蜿蜒,哨所屋顶的五星红旗愈发鲜艳。那群面庞被冻得通红的边防军人,用青春和热血,无声守护着家国安宁。

  我深刻感到,脚底沾满巡逻路的雪粒,更能读懂官兵睫毛上的冰霜;咽下炊事班做的姜汤,更能体会“温暖”二字在极寒之地的分量。作为记录者,唯有以敬畏之心贴近,用真诚笔触书写,方不负这风雪中的坚守。

  

  世界屋脊,领略“拉索”风采

  本报记者  谷业凯

  四川稻城县海子山,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所在地。平均海拔44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荒凉是它的主色调。在“数星星”的人眼中,这里是离“宇宙”最近的地方。

  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1188个缪子探测器,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这些高精尖的探测设备分布在1.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仿佛一盘和宇宙对弈的巨大棋局,随时捕获着“天外来信”。

  作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建设没有任何成熟的标准可供借鉴,科研人员全程参与了“拉索”的生产、安装等环节,连给机器拧螺丝,也是他们亲手完成的。

  “拉索”的运行,还离不开一群坚守在世界屋脊上的运维人员。我采访的藏族小伙四郎达珠,负责“拉索”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的日常维护。冬季空气透明度高,是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观测的“黄金期”,也是达珠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主板烧坏了,要及时更换;碰到雨雪天气,随时查看设备情况;到了晚上,每隔半个小时就要报告一次天气……

  说起稻城,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壮美的高原风光。如今,“拉索”成为游客们新的打卡地,很多青年伴侣还会选择在观景台上拍摄婚纱照。

  而像达珠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这里从事着新职业:负责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维护的肖冬;紧盯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的邓坤;大学期间就爱好天文学的滕明月,选择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工作,成为一名科普工作者。

  在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等数个“仰观宇宙”的大科学装置已经建成或即将建设,更多“数星星”的人也将在此实现自己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