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五年间 毗邻乡村看变迁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地既有大工程大项目带来的显著变化,也有小场景小细节里呈现的持续变迁。新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川渝毗邻乡村,感受在这一国家战略引领下,乡村经济社会展现的发展新图景。
一家亲
“三六九,三六九,邀约赶场双江走。”
真是怪事!眼前明明是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的“村晚”,咋台上的演员都喊大伙儿去重庆市潼南区的双江镇赶场?
“怪撒子哟?遂宁和潼南本来就地挨地一家亲嘛!”刚参加完《赶场双江走》演出的陈善华兴奋地说,这台由潼南区文化馆牵头编排的节目,已经到遂宁各乡镇表演过很多场了,“每回观众都很热情,我们演得也起劲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共处“双圈”主轴上的四川遂宁与重庆潼南聚焦“遂潼一体化”发展,不仅桥轨路网等基础设施越融越畅达,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也越融越深入。“好邻居”成了“一家亲”,川渝毗邻乡镇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往里再走走,背篓重(叠)起来哟。”早上6点多,川渝首条跨省城际公交221线即将从遂宁市磨溪镇发车,司机米洪斌赶忙招呼菜农有序登车。
“双江距离磨溪就20分钟车程,自从这条跨省线路开通后,两地赶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真是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了。”开了3年221线的米洪斌自豪地说,“每逢赶场日,这趟早班车在两地最受欢迎!”
一盘棋
春节期间,双江古镇游客川流不息。古镇上的一家特色小吃店里,老板娘黄守兰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
“这几年遂潼跨区旅游线路红火得很,周末和节假日生意更火爆。”黄守兰的丈夫和一个顾客唠家常:“你也是遂宁人啊?常来唦!双江耍事多,现在又方便。”
在川渝毗邻乡镇,有很多像黄守兰这样的“川渝夫妻档”。四川媳妇邓家英就与丈夫在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杨柳村开了一家渝川休闲庄园。
杨柳村海拔1100多米,与四川宣汉县朝阳村门对门户挨户,距离宣汉的巴山大峡谷景区只有两三百米。像邓家英家这样的民宿,每年靠冰雪经济、避暑游和巴山大峡谷的客流就能收入好几万元。
“杨柳和朝阳虽然是近邻,但以前村民的赶场地都不一样,村干部也都是生面孔。刚开始,大家都搞民宿,两边抢客源,甚至打价格战。”杨柳村党支部书记黄云说,川渝两省市推动成渝“双圈”深度融合的毗邻区域乡村振兴“金边工程”,让这对“老邻居”第一次“真正坐到了一条板凳上”。
四川达州和重庆开州两地的政协委员共同开展考察调研,组织两个村的干部群众一起商量文旅融合发展。杨柳村和朝阳村共建了川渝朝杨金边民宿党支部和民宿产业协会,制定了统一的民宿发展公约,还实现了资源互通共享:杨柳村的民宿可以用朝阳村的停车场,朝阳村打造的土家族演出也成了杨柳村招待客人的保留节目。“现在我们长期联合开展党建、巡山等活动,说起巴山大峡谷也从‘你们景区’‘我们景区’,变成了‘我们的景区’。”黄云乐呵呵地说。
一条心
“吔,那桥修得多快!”刚从啸马村赶回来的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新学村党支部书记钱文,一大早就忍不住和几位村干部及村民分享自己的见闻。
桥?啥桥?
大家一问才知道,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裕民镇古迹山村和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啸马村之间的“拦路桥”,终于要被打通了。
古迹山村和啸马村有一个水库,水库的拦水坝是连接两村的必经之路,但是拦水坝有一段8米宽的泄洪渠,上面只有一座窄桥。“就因为这窄桥,两地互相赶场每次都要在这儿下车卸货,再肩挑背扛3公里才能到场镇。”钱文说。
两地干部群众都眼巴巴地盼着打通窄桥,但各自行政隶属不同,力量总汇集不到一起。这8米的拦路桥,也“拦”住了两地融合发展的路。
拦路桥不打通,怎么融合发展?2024年初,广安和合川两地人大代表将打通“拦路桥”纳入自己的履职任务。当年底,横跨川渝两省市、连接迹山和啸马两村的8米车行桥正式动工。“虽然这个桥不在我们新学村,但周边各个乡村盼了很多年,大家隔三岔五都要去瞧瞧。”钱文说。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竹鸡村村民管菊香和荣昌区荣隆镇沙坝村村民胡家菊,都是川渝越走越近的直接受益者。由重庆市梁平区、长寿区、垫江县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共建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是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批10个川渝合作共建平台之一。沙坪镇依托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发展万亩油菜、茶山、中药材和水稻制种,村民参与田间管护每年能增收两万多元。“两边路一通,大家不分你我,项目多了,活儿多了,收入多了,场镇也热闹多了。”说到双城经济圈给毗邻乡村带来的变化,管菊香一口气列了一大串。
胡家菊家的田土,几年前就已经流转给重庆市荣昌区与四川省隆昌市共建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双昌”合作示范园区了。“你看,就是这块地。”正在做田间管护的胡家菊说,“半年种玉米,半年种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得忙、有钱赚。”
“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和新科技,种庄稼比原来方便多了。”胡家菊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系统,“你看,温度湿度啥子都晓得,手指一点就自动喷水、播种、施肥,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扛着锄头整天弯腰躬背忙活了。”
胡家菊对于“双昌”园区也如数家珍:这里已建起了4000亩玉米制种核心区,选育了200多个新品种,现在正集中两地土地、技术、人才重点打造智慧猪场、稻鱼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光是一个玉米制种基地,像我这样能熟练使用智慧农业系统的‘银发学员’,就有100多人了呢!”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周洪双 黄汉鑫 李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