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截至去年底 全国共有34.1万余名人民陪审员

人民网北京2月23日电 (高清扬、薄晨棣)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最高法政治部主任李成林在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共有人民陪审员34.1万余人,人数规模达到基层法院法官总数的3倍以上。
据了解,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直接形式。人民陪审员法明确规定,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
为什么要在司法审判中引入人民陪审员?李成林解释,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力量。人民陪审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其广泛性、代表性能够与法官的专业性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
在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渠道方面,近年来,各地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细化选任程序,放宽选任入口,实现“选用分离”,以随机抽选为主体、个人申请与组织推荐为有益补充的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全面推开。
“现在,人民陪审员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分布等方面范围更广、代表性更强。”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副局长李明韵介绍,在34.1万余名在任人民陪审员中,男性约占49%,女性约占51%;高中及以上学历约占93.6%;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约占39%,农民及无固定职业人员约占13%。人民陪审员队伍几乎涵盖了各行业、各领域,很多基层群众、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等都出现在人民陪审员队伍中。
同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李成林表示,各地法院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社情民意、长于事实认定的优势,实行了三人合议庭、七人合议庭两种审判组织模式,将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以及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纳入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对审判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自2018年4月人民陪审员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结一审案件1406万余件,其中,刑事案件304万余件、民事案件983万余件、行政案件117万余件,参与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结案件3.5万余件。
会上,最高法还发布了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其中包括重庆姐弟坠亡案、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案等。在上述两案中,人民法院引入4名人民陪审员和3名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从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等层面对案件事实、刑罚适用进行分析判断,用群众的朴素良知校准司法的专业天平,严厉惩处突破人伦底线的犯罪行为,有效提升了裁判结果的社会公信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