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茧房”:构建开放、多元的信息环境

【记者观察】
打开手机,刷到的内容总是似曾相识,仿佛世界被缩小到了一个固定的框架里;喜欢的观点被不断强化,而不同的声音却逐渐消失……
算法为我们编织的“信息茧房”,如同一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数字牢笼,将许多人困在其中,值得我们时时审视警醒。
茧房之困:算法编织的封闭世界
“我每天刷到的内容几乎都是我喜欢看的,一开始觉得很方便,但后来发现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向记者坦言。
作为一名职场女性,李女士习惯在短视频平台上浏览美妆、穿搭和职场技巧类内容,但久而久之,她发现平台推荐的内容越来越单一,甚至开始排斥其他类型的信息,“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茧’里,但却不知道如何挣脱”。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熊文钊指出,“信息茧房”是用户在网络上被“定制化”信息包围的状态。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出一个信息流,使用户只能接触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如同被封闭在了“茧”里。
“信息茧房”不仅限制了个人用户的信息获取,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造成信息供给不均衡。用户无法接触到不同观点和广阔世界,习惯了‘信息舒适区’,视野和思维逐渐变得狭隘,形成认知偏见和社交障碍。”熊文钊说。
为深入了解“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记者采访了某互联网公司算法工程师张先生。他透露,平台算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因此会优先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如果你经常点击某类视频,算法会认为你对这类内容有强烈偏好,进而不断推送相似内容,形成正向反馈循环。”
张先生坦言,这种机制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带来了同质化推送的问题。“算法追求的是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用户的长远发展。它不会主动推荐用户可能不感兴趣但对其有价值的内容。”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宏认为,“信息茧房”的形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逻辑的产物。“平台通过算法将用户‘标签化’,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流量变现。这种商业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牺牲了信息的多样性和用户的自主选择权。”
茧房之害:不利于信息碰撞与融合
“信息茧房”不仅影响个人,还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熊文钊认为,“信息茧房”限制了社会交流和进步,制造和加剧了社会矛盾。“信息障碍使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加剧社会极化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例如,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某一热点事件的讨论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聚集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中,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甚至进行互相攻击。
“这种对立不仅阻碍了社会共识的形成,还可能破坏社会和谐稳定。”赵玉宏提醒,“信息茧房”束缚思想,不利于不同领域知识和信息的碰撞与融合,造成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偏见和刻板印象,不仅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创新与发展,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更为严重的是,“信息茧房”与网络灰黑产、虚假信息传播、操控网络舆论等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操纵算法推荐,实施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违法行为,形成了网络灰黑产业链,赚取非法利益。
破茧之道:跨领域协作形成合力
面对“信息茧房”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要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熊文钊认为,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规范算法的立法工作。
“各级政府需统一对算法技术利弊的认知与理解,加强政策引导,全面压实责任,推动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信息茧房’问题。”熊文钊建议,完善监管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建立专门的算法监管机构或部门;健全算法审查机制,对算法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
此外,平台作为算法应用的主要载体,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张先生认为,平台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服务,在保证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内容的多样性。“比如,在推荐信息时,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数据源和算法模型,确保推荐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避免用户陷入‘信息茧房’。”
赵玉宏则强调,公众教育同样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鼓励网友独立思考,不被平台信息所左右。”赵玉宏建议,通过科普等方式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引导公众掌握从权威渠道获知真实信息的技巧,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并非不可破解。熊文钊表示,只有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才能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信息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消除网络安全隐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破除‘信息茧房’,净化网络环境,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熊文钊呼吁,监管部门、平台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多元的信息环境。
在这场关乎思维与社会的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正如李女士所说:“只有打破‘信息茧房’,我们才能真正地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获取知识,分享观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记者 尚文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