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丨“检察蓝”为地方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
2025年04月28日09:2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近日,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采访团来到安徽亳州,探究安徽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公益诉讼,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铲除“李鬼” 为道地药材正名

亳州盛产的“亳白芍”“亳菊”于2013年、2022年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亳白芍”还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

正因名气过大,电商平台上频繁出现冒用“亳白芍”“亳菊”名号售卖“李鬼”的情况,给“李逵”带来了品质低劣、功效差、价格水分多等负面评价。

为更好保护知名中药材的知识产权,2024年初,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在2024年3月立案调查后,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

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詹路明介绍,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到检察建议后,立即对涉案企业进行处理处罚,并推动2家本地企业申报批准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

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亳白芍种植基地调查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亳白芍种植基地调查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此外,谯城区人民检察院还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中药材协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协同保护的若干意见》,以铲除“李鬼”的滋生土壤。

检察机关牵头凝聚起各方共识,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保护道地药材的强大“盾牌”。

让花戏楼的风铃声经久不衰

清风拂过,位于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花戏楼景区里传来阵阵清脆的风铃声。

“声音来自于花戏楼‘三绝’之一的铁旗杆。风力达到三级以上时,铁旗杆上的几层小风铃就会叮咚作响,十分悦耳。”景区讲解员边走边讲述着花戏楼的文化历史。

花戏楼门前一对距今300多岁的铁旗杆。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花戏楼门前一对距今300多岁的铁旗杆。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如今,景区环境优美,古迹写满了历史。但几年前的花戏楼却是另一番景象——墙体开裂倾斜、砖雕木雕腐蚀、彩绘脱色。

“调查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向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亳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乾宇介绍,在检察机关的协助下,文旅部门争取到相关资金,并由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协调省文旅厅指派4名文保专家、3家古建公司对花戏楼彩绘修复和墙体修缮等进行设计、指导。

古迹本身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周边环境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景区与花戏楼居民小区仅有一街之隔,近年来小区及周边发生过多起火灾事故。

为此,谯城区人民检察院在2023年8月向花戏楼街道办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街道办依法履行对花戏楼居民小区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消除影响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整体安全的消防安全隐患。

2023年12月,因检察建议回复期满后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请花戏楼街道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花戏楼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该诉讼得到谯城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支持后,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历经近半年整改,消防安全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这一案件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古迹,更通过‘诉’的方式体现了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社会价值。”詹路明说。

(责编:薄晨棣、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