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交平台把工作“外包”?小心背后的法律“暗礁”

近期,社交平台流行一种“工作外包”现象,即职场工作者通过社交平台将其部分或全部本职工作委托给他人来完成,再向受托人支付一定报酬。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交平台把工作“外包”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职场工作者减负并创造就业机会,但其背后暗藏诸多法律风险,需加以注意:
一是知识产权归属不明。实践中,为了尽快完成工作目标,职场工作者在将本职工作“外包”时通常更关注“外包”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此,职场工作者在与受托人达成约定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工作内容、交付时间、价格等方面而忽视对知识产权归属的明晰。这可能导致双方就工作成果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产生法律纠纷,如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
二是可能面临泄密风险。在“外包”过程中,受托人可能因工作需要有机会接触到委托人提供的未公开的工艺流程、客户名单等商业秘密。一旦受托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泄露委托人提供的商业秘密,或是将其用于牟取私利,委托人将会遭受大量损失。而且,在“外包”的“掩护”下,此类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较为隐蔽,委托人一般难以察觉。
三是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外包”大多通过社交平台进行,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门槛,平台上的受托人资质参差不齐,其服务质量无从保证。同时,部分缺乏诚信意识的受托人一旦遭遇突发状况,会以省时为目的刻意降低服务质量,甚至立刻中断服务,严重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进而增加纠纷产生的风险。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加大法治供给。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厘定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社交平台交易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纠纷情形,明确具体的责任认定标准;出台标准合同范本,明确约定工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受托人应采取的保密措施、服务质量标准与违约责任等,减少法律争议;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指导社交平台建立“一站式”在线纠纷解决通道。
二是强化平台监管。完善实名认证流程,增加多重验证方式,必要时增设人工复核环节,防止出现虚假账号;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平台官网公布举报热线,根据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对确有不当行为者采取限流或吊销账号等惩戒措施;建立平台备案制度,要求受托人在开展外包工作前向平台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过往工作成果等,确保其具备完成外包工作的能力和资质。
三是提升普法实效。加强警示教育,制作警示教育资料,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导职场工作者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依托平台普法,在社交平台设置普法专区,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普法文章、视频,在用户发布“外包”需求时嵌入法律风险提示弹窗,提醒用户相关法律风险;开展线下普法,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深度讲解相关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提高职场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徐以诺)
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