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屿村:“耕海牧渔”呦,嗨哟嗨!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记者要去泉州唯一的海岛村——惠屿村。
这个村,隶属福建泉州泉港区南埔镇,位于泉州最北端,孤悬海上,与陆地相距4公里。
20年前,它可是人们口中的“最穷孤岛”。
记者搭乘的渡轮就叫“惠屿号”。这是个薄雾天,看不见船影,看不见鸥鸟,耳畔只听到“嗨哟,鱼满仓哟;嗨哟,虾满仓哟,嗨哟……”的号子声……
“3000亩的小岛上,只有90亩耕地,人均不足一分地。1500多口人的吃、喝全靠外面运送。碰上连续的大风天,和外面的联系就全隔断了……”来接我们的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清林在船上告诉记者。
“村民们的生计靠什么?”
“靠出海打鱼,摇着人力小舢板,行船走马三分命,能捕多少靠运气!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以前全镇所有的评比中,惠屿只有计划生育排第一。为啥?因为太穷,没人愿意嫁过来!”说到这里,我们没有笑,他倒先笑起来。
说话间,船已靠了码头。我们前后脚朝村里走去,迎面走来一个肩扛一大捆海带的中年汉子。海带的叶片又厚又长,末梢几乎拖到了地上。
“良森,一大早就去收‘庄稼’了?”肖清林和汉子打了个招呼。
收“庄稼”?没等记者道出心中的疑惑,肖清林讲起来:“以前眼界不够,只知道出海下网、收网。遇上休渔期,只能在家闲待着。”
肖清林解释:2003年,村“两委”组织村民到宁德霞浦学习。人家早就不靠传统捕捞了,搞起了海产养殖。回来一合计,也要转变观念,耕海牧渔。政府帮村里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请来专家开办海产养殖培训班,金融机构也给力,为村民提供贷款作启动资金。生产方式一转变,一年四季都有的忙,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肖清林执意要带记者到“地里”看看。
我们随他登上一艘快艇。
快艇在一排排由浮球、养殖绳划出的“田垄”间穿梭,浪花惊起鱼儿不时跃出水面……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垄”中间,记者的目光被一座篮球场大小的海上平台吸引。平台上,一个个养殖网箱正不停翻转着,好不壮观。
“那是给蓝子鱼‘健身’咯!‘翻滚’网箱能模拟蓝子鱼的野生环境。”见记者一脸好奇地盯着看,肖清林介绍起来,“村里海产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可近海养殖区域却有限,怎么才能不断增产增效?村‘两委’讨论后决定,靠科技拓展立体养殖空间。”
肖清林当起了“联络员”,请来的就是那个大块头设备——智能养殖网箱。“以前吊笼养殖,既费时又费力,现在装上高清摄像头、海水检测设备……养殖户通过手机‘线上养鱼’,几万条蓝子鱼两三个人就能‘管’到位……”
比起养蓝子鱼,更赚钱的是养鲍鱼,这也是当年培训的成果。“我带你们去看看培训班上的‘尖子生’肖咸茂!”肖清林说。
快艇驶入肖咸茂家的“地块”,和养蓝子鱼的热闹相比,这里静悄悄。
“正在下新苗种——绿盘鲍,你们看看。”肖咸茂麻利地把指甲盖大小的鲍鱼苗倒入笼中,“海上春耕,时令很重要。现在水温在13℃至14℃,最适合投放鲍鱼苗,我们得赶在5月前将苗种都投完。”
“不只养自己的,我们还接‘寄养’单!”因鲍鱼而名声大噪的肖咸茂,现在搞起了“北鲍南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海面上,停着一艘大货轮,几只渔船停靠在货轮边,“那是山东荣成寄养的”。
在肖咸茂的带动下,现在全村鲍鱼养殖超过5000万粒。
“这么多,卖出去肯定赚翻了吧?”记者问。
谁知肖清林的脑袋却摇得像拨浪鼓:“卖鲍鱼?那太初级了!给你们看点新鲜的。”肖清林带记者回到岛上,来到村里一家海产品综合加工厂。
负责人肖贤梅正提着一筐鲜鲍鱼往生产线上送。听闻记者来意,她手往前一指:“这几条智能生产线,负责给刚捕捞上来的鲍鱼清洗去壳,然后蒸煮、速冻,制成半成品。全过程不超过1小时,能最大程度保留鲍鱼的鲜味和口感,一天能产出上千份鲍鱼伴手礼。”
沿着生产线向前走,肖贤梅顺手拿起一袋刚包装好的成品,给记者看袋子上的营养成分表:“加工后,利用率从40%提升到了80%,价格翻了好几倍!”
这回,肖清林一脸神气:“过去我们在泉港区倒数第一,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0万元,成了排头兵。”
“对了,还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肖清林加重了语气!(记者 崔兴毅 高建进 冯家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