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浙江新昌竹编大师刘毅精进传统手艺,传授竹编技艺

用竹丝编织美好生活(我的家乡我建设)

本报记者  窦  皓
2025年05月12日06: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刘毅(左三)正在带领大学生研学团队参观工作室的竹编作品《天坛》。
  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梅渚村,鹅卵石铺成的古街小径边,有一处古雅的建筑,它就是新昌非遗工匠馆。

  “今天我带大家体验新昌竹编。”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民间竹编工艺大师刘毅面向围坐的游客,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红、蓝、紫三色竹丝,一挑一压间,完成了一幅斑斓的平面竹编画。

  传承、推广竹编技艺,刘毅已经坚持30多年。

  创作竹编精品

  下午2点,在梅渚村教完竹编课的刘毅回到新昌县城的中国茶叶交易市场,他和妻子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工艺品店。

  花篮、灯罩、果盘……店内售卖各种竹编工艺品。一墙之隔,一间堆满竹丝的工作室略显简易,但让人大开眼界。

  万春亭、滕王阁、应县木塔……走进工作室,仿佛置身古建博物馆。其中,竹编的天坛尤为引人注目:一根根细密的竹丝紧密贴合,其中“祈年殿”部分的彩绘画工精细。

  这件竹编作品直径达2.8米、高达2.38米,由7000个斗拱、450根栏杆和450块栏板组成,其中最细的竹丝只有0.3毫米粗,相当于3张A4打印纸的厚度。

  这一竹编作品按北京天坛等比例缩小。为了最大化还原实景,刘毅和父亲刘国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北京实地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带回家放大研究,确定图纸细节。

  “作品《天坛》工艺很复杂,既要了解古建筑的造型及结构,又要掌握浮雕、圆雕等雕刻技术和彩绘本领。”刘毅说,从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到选材、劈篾、编织、上色、上漆,再到防霉防蛀处理和拼装,刘毅和家人及10多名工人,花了差不多1年才完成。

  “除了考验知识积累,手上没‘活’也不行。手编过程中只有恰到好处的力道,才能使竹编紧密结实。”刘毅说。

  传承竹编技艺

  新昌竹编历史悠久。刘国才16岁便跟随民间篾匠师傅学习竹编手艺,还曾担任新昌竹编厂厂长。“当时,竹编器具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家家户户的日用品,需求量很大。”刘国才回忆。

  刘毅从业已有34年,最初他只能做些产品的小配件,后来慢慢开始尝试做盘碟、竹篮等日用品。

  鼎盛时期,新昌竹编从业者约2000人,不少产品出口海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极为严苛。“这毕竟是手工活,竹丝竹篾的粗细厚薄都有差异。”刘毅说,“从竹丝到竹篾,原材料每个环节都得严格把关。”

  日复一日的积累让手艺炉火纯青。在竹编厂时,刘毅常常在各部门向不同的师傅讨教,扎实的本领得以磨炼出来。做一件竹编工艺制品,需要完成描图、制作模型、选材、劈篾、编织、上色、上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刘毅便是当地少数掌握全套工艺的手艺人。

  随着竹编日用品被塑料制品取代,靠工艺品毕竟市场有限,年轻人学习竹编手艺的越来越少,从业者也只剩下了200人左右。因为效益下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昌竹编厂早已转型改制,不再做竹编工艺品,很多工人也离开了。

  刘毅觉得,只有拿出过硬的作品,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新昌竹编,将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传承下来。虽然工作室只有10多个人,但他总想竭尽所能多做精品。从2014年开始,刘毅基本上每年都要做一件大型作品,积极参加评奖和展出,媒体报道也逐渐变多。他还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用镜头记录下创作过程,不断扩大新昌竹编的知名度。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位于梅渚村的非遗工匠馆了解非遗竹编,中小学生参观、高校社会实践、游客体验……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作为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会长,刘毅已培养出5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带动村民增收

  新昌县毛竹资源十分丰富,仅毛竹山就有20余万亩。丰富的竹资源为新昌竹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

  刘毅的工作室中有一些来自家乡新昌县小将镇朱部村的老师傅。在工作室内,大家主要做编制工作,按件计酬,算下来一个人一天能赚150元钱。不仅如此,刘毅还准备扩充人手,将竹编艺术应用到装饰、设计等其他领域。

  随着新昌竹编声名渐起,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还组建新昌县公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设立竹编研发中心,并在山区乡镇建起共富工坊,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到竹产地开展竹编公益培训,提升山区百姓创业创富技能。竹编公益培训课还开进了长者中心、青年夜校,覆盖更多人群。截至目前,已有600余人次参加了竹编培训。

  刘毅还把家中的老房子改造成一栋三层小楼,准备日后作为竹编工坊。站在小楼前,一阵风吹来,漫山遍野的几千亩竹林随风起伏,宛若碧波荡漾。

  “等工坊建起来,大伙儿都可以到这里重拾老手艺。”刘毅对几位从竹编厂退下来的老篾匠说。

  他心里早有盘算:地下室和一楼用来生产制作,二楼作为展示基地,自住办公在三楼……等房子建好后,让更多的村民能够来到这里从事竹编工作,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2日 13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