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纪念章里的时光记忆

2025年05月15日11:21 |
小字号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老式木隔窗,在泛黄的墙面上投下斑驳光影。92岁的姥爷坐在藤椅上,胸前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晨光的轻抚下流转着温润光泽。打开时光的闸,一段段饱含深情与力量的岁月往事就此缓缓展开。

1950年寒冬,朝鲜黄草岭的阵地硝烟弥漫。年仅17岁的姥爷作为炮兵装填手,正用已经冻裂、布满血口的双手,奋力将炮弹推进炮膛。直至今日,姥爷都清晰地记得,炮弹尾翼上凝结的冰碴,像极了老家屋檐下垂挂的冰凌。炮弹出膛的轰鸣,震落了掩体顶棚厚厚的积雪,而美军反击的炮弹已撕裂空气,带着死亡的威胁呼啸而至。“轰——”一声巨响,强大的气浪将姥爷掀翻在战壕里,飞溅起来的冻土混着弹片从头顶划过。姥爷在硝烟与尘土中挣扎起身,伸手摸到的是黏稠的混着冰碴的红色泥土,那是战友的鲜血。“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这是连长告诉我的!绝不能退!”保家卫国的誓言在血色中愈发清晰,如同黑暗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而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去姥爷家,总能听到那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家人团聚时,姥爷都会戴着他的老花镜,给孙辈们讲党史讲战场故事,总是神情严肃、语重心长地强调:“忠诚于党,干工作就不要想着发财,干工作也别想着当大官,而是去干大事,去干造福人类的事情。”

大学毕业时,我参军入伍,姥爷送我一块他亲手雕刻的梨木镇纸。正面“清正”二字刚劲有力;背面“慎独”字迹内敛却透着一股坚定。后来,我转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时,姥爷又送了我一份礼物,是一个补了12个补丁的旧军包,包面上用红线细密地绣着“忠诚担当”,我明白,这里面承载着一位革命前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

姥爷的手工活做得很好。小时候,看着姥爷熟练地摆弄各种工具,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物品,我笃定他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木匠。比如他送我的那套樱花粉色家具,从寻觅合适的木材到五金的搭配,再到切割、组装、打磨、上漆,每道工序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那是独属于我的、最珍贵的成长礼物。可随着年岁渐长,我才明白,做手工并非姥爷的营生,而仅仅是他热爱生活、享受创造的一种方式,那些小发明小创造,是他对生活热忱的见证。

在姥爷的生活哲学里,“浪费”二字如同阵地上未引爆的哑弹,必须谨慎排除。搪瓷杯磕掉瓷就缠上电线继续用,收音机哑了嗓就换上自绕的铜线圈,就连孙辈玩坏的铁皮青蛙,经他巧手改造,竟成了精妙的削笔器。50年来,但凡家里有物件损坏,姥爷从不急着丢弃,总能在一番敲敲打打后让它“重生”。若是家里缺了什么物件,他就去找些边角料,叮叮当当左拼右凑,一件崭新实用的东西就诞生了。姥爷用他的勤劳与智慧,为我浇筑起抵御物欲横流的堤坝,那些经他手修复或诞生的物件,都在将姥爷勤俭持家的治家格言默默诠释着。

当然,姥爷并不只是对“旧东西”偏爱。去年除夕,我为姥爷姥姥添置了一套智能家居,原以为他们会对这些新玩意抗拒,没想到姥爷眼里满是好奇,拉着我让我教他如何使用智能马桶、智能窗帘以及智能照明系统。学习时,姥爷还念叨:“这智能家居有节电模式,可以使用绿电,咱们得跟上国家碳中和的步伐。”从一个90多岁的老人口中说出这些新词,令人惊讶,却也让我明白,关注时事,心系党和国家早已成为他的习惯和信念。姥爷常对我说:“人真正的老去,是思想不再更新。我现在虽然走不动了,但我不觉得自己老。当一个人思想停止更新,不再学习新知识,那才是真正开始变老!”他用行动诠释着自立自强,在岁月的磨砺中坚守着奋斗精神。

去年冬天,表弟用现代科技复原了姥爷当年的炮位三维模型。当虚拟影像中的年轻炮兵与轮椅上的老人隔着屏幕对视时,奇妙的一幕发生了,姥爷那布满老年斑的右手,依然下意识地保持着紧握炮弹的弧度。那一刻,新旧时空的光影在交织流转,照见了不同时代的他,照见了相同的信念和精神。

姥爷的纪念章,就像一个时光宝盒,早将最珍贵的传家宝悄悄藏进时光的褶皱里,那是经历炮火淬炼、生死考验后传承的家风密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刘芮含)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编:梁秋坪、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