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助残!全国200个集体260名个人受到表彰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自强!助残!全国200个集体260名个人受到表彰
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5月16日,人民大会堂前,这一幕让人感动——
残疾朋友们相互扶持着“走”下大巴车,进入大会堂。有人坐轮椅,有人拄着拐杖,还有人撑着小板凳“行走”,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5月16日,参加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的何木林(前右一)双手撑着小板凳“迈”上大会堂台阶,他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每位自强模范背后,都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江西独臂乡村医生陈桂平,29年来日均出诊行程11公里、骑坏16辆自行车,让5000余人次群众受益,连续多年服侍百名孤寡老人,带动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谁能想到,这位3岁失去右臂的医生,为练会单手打针,读书时曾在双腿上扎出密密麻麻的针眼。
以惊人毅力取得博士学位的脑瘫患者王甦菁,专注于计算机与心理学交叉研究多年。这位只能用左手敲键盘的科学家,实现了微表情智能分析国际突破、建立全球最大中文构音障碍数据库,以“AI+辅具”理念为发音困难的残友达意传情。
命运或许对他们有些无情,但他们不曾轻言放弃。残缺的身体用行动告诉人们: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勇敢者前行。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全面蓬勃发展。一系列务实政策和举措,成为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坚实托举。
越来越多的集体和个人,以务实行动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在本次表彰集体中,除了传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特教学校、医疗康复等机构,涌现出不少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一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企业更是首次出现。
5月16日,参加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的张超凡(左二)在大巴上挥手致意(她戴有智能仿生手),她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转化,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为300多位肢残人士安装免费仿生智能假肢,提供系统化康复支持,让肢体“失而复得”。
上门、跨省办证办事,开办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让扎根农村的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在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残联为6000多名残疾人“攥劲”。
用一年多时间自费学会通用手语,重庆民警何巧把辖区近200名听障居民当成亲人,沟通无声与有声的“双重世界”。
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在许多人眼中还需他人帮助的残疾人,正向他人施以援助。在此次表彰的先进个人中,包括13名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残疾人,占比达21.7%。
“因为置身其中,他们对残疾人更加感同身受;因为时代发展,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更高追求。”中国残联组联部主任周建说。
自1991年至2019年,6批自强助残典型集体和人物的故事通过大会推向全国。对先进典型的褒扬,为每个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写下注脚,向全社会发出自强与助残号召的强音。
“今后我将继续守在农村,当好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陈桂平说。
“呼吁更多同行加入助残行列,用尊重与理解架起‘心桥’。”何巧说。
表彰,为了“春天的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光辉是永恒的。”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说。
尊重残疾人意愿、保障残疾人权利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