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第三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

“气象+”赋能乡村振兴 护航文化遗产安度风雨

2025年05月21日16:2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洛阳5月21日电 (高清扬)5月20日,以“气象赋能新质文旅·共绘诗与远方”为主题的第三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中国气象局、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旅、气象相关领域的专家等共同探寻气象驱动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气象赋能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向东看来,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高度依赖气候和自然环境。如花期、采摘季等季节性波动直接影响游客流量;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决定了游客体验度。

因此,气象部门通过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预控能力、量化农产品生长周期气象数据等,赋能乡村振兴。

“气候是天然的差异化资源。”胡向东建议,应分析本地平均气温、湿度、负氧离子等数据,精准定位找到“气候长板”;用好区域气候资源,从“卖风景”转变为卖“气候体验”;丰富休闲场景,让IP变现,如高山露营、星空观测、森林冥想等。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范晓青则从挖掘气候特色农产品方向讨论了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的经验,如规范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注重分析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品质影响机理等。

四川雅安依托茶叶气候资源禀赋,建设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以茶促旅;武汉咸丰利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雾多寡照,雨水充沛”的气候资源,挖掘茶诗、茶谜、茶令、茶歌、茶戏等茶文化……“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正是气候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护航文化遗产安度风雨

我国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分布广泛,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也更复杂。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故宫博物院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主任狄雅静结合今年4月11日北京极端大风天气,分享了在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经验。

“及时的预警信息为应对十级以上大风争取了时间。”狄雅静表示,灾前,故宫根据风力等级和风向,针对性地作出了损伤可能性分析、重点防范区域分析等,并制定预防措施;灾中根据实时报警、跟踪研判风力走向,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灾后及时进行损失分析与策略调整。

狄雅静认为,气象信息与数据在遗产管理与灾害应对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她建议,遗产地需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且未来需全面提高预警、报警以及气象信息推送的信息化水平。

解锁“候鸟式”康养密码

当康养遇上气象,将迸发出怎样的经济活力?

气象康养是气象部门2025年度重点发力方向。如何进一步推进气象康养与文旅产业融合,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这是利用气象资源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辉介绍,气象康养以丰富的气象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为主要资源依托,通过与医疗、文旅、生态、农业、养老等产业融合,配套完善的康养设施,旨在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水平、赋能大健康产业链。

为更好地了解和发掘优质资源,气象部门从气象康养属性、生态环境康养属性、康养活动配套属性三大方面对全国气象康养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结论显示,我国大部地区具备较好气象康养资源,全国有69%的县至少具备一种气象康养资源。

据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玉杰介绍,洛阳开展了气象康养等一系列活动,越来越多的游客跟着气象“游洛阳”。

洛阳嵩县通过打造“气象+全季康养”融合的场景,建立了“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温泉”的康养体系;洛阳汝阳县发挥“三带递变、黄金纬度”的气候特色,构建康养文旅发展格局……以气象赋能文旅、引领文旅、保障文旅,形成了气象与文旅双向推动的生动实践。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气象部门将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业态创新,充分释放气象资源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品质化文旅需求,推动气象与旅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责编:温璐、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