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罕走廊边境线上看戍边精神传承——
“界碑在哪里,戍边人的心就在哪里”

![]() |
新疆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在瓦罕走廊深处巡边踏查。 |
![]() |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走访辖区民众。 |
![]() |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应急分队进行警务训练。 |
![]() |
游客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拍摄留言墙。 |
![]() |
本版背景图由AI生成 |
![]() |
扫码观看视频 |
因为去世的父亲和一部老电影,北京游客陈大维专程来到了瓦罕走廊。
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排依克边境派出所门前,望着远处的雪山,她不禁念起《冰山上的来客》里的经典台词:“向天空放射三颗照明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而陈大维的声音穿透着海拔3780米雪域的风声。
“这部电影我看了无数遍,小时候父亲陪我看,长大后我陪父亲看……父亲在2023年11月离开后,我总会回忆电影中的情节。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来到帕米尔高原,来看看这里,也算是替他完成一个心愿。”陈大维的声音带着些许颤抖。
当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说起影片中英雄阿米尔的原型的孙子肖恭尼·龙吉克,此刻正作为副所长在派出所值班时,陈大维顿感惊讶,难以置信地看着肖恭尼缓缓向她走来。“能和您合张影吗?”她激动地和肖恭尼握手。父亲时常念叨中国军民的智勇,《冰山上的来客》里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的画面,此刻,在陈大维的眼前具象化了。
位于瓦罕走廊中国段“一所临三国”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自1950年成立以来就守护着这条连接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通道。197.4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代代戍边人用生命践行着派出所外墙上那句醒目的誓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在这里,英雄的后代有很多,信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和陈大维一样,肖恭尼小时候也是在父亲的陪伴下观看这部电影的。他至今还记得,那个特别的暑假,常年在外执行任务难得在家的父亲陪他看完这部影片后,告诉他,“电影里的主人公就是根据你爷爷的经历塑造的”。
肖恭尼的爷爷卡德尔·阿布力克木,是《冰山上的来客》中戍边战士阿米尔的原型。这部1963年上映的经典影片,展现了新疆各族军民守卫国境线的动人故事,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看完电影后,七八岁的肖恭尼懵懂地意识到:爷爷是个英雄,而英雄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这是肖恭尼从小听家人经常说的一句话。
肖恭尼的曾祖父阿布力克木是家族第一代护边人。塔县曾是古丝绸之路要隘,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常有土匪袭扰,阿布力克木一家人在深山里东躲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驻帕米尔高原,改变了阿布力克木家族的遭遇,结束了他们流离的生活。吃饱穿暖后,生活开始稳定下来,曾祖父阿布力克木决定追随解放军,他帮部队垒石头建哨所,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当起“活地图”,从此开启了家族与边防的不解之缘。
1951年,肖恭尼的爷爷卡德尔参军驻守瓦罕走廊;后来,卡德尔的儿子、孙子相继投身边防。如今,30岁出头的肖恭尼已是家族第四代护边人。
排依克民警都知道肖恭尼家在瓦罕走廊深处有一块“家训石”,上面用塔吉克语写着“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民警们描述,那块石头虽历经风雨侵蚀,但上面镌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与文字清晰可见。
“爷爷说刻在石头上的誓言才不会被风吹走。”肖恭尼说,“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刻在我们塔吉克族人骨子里的信仰。”
肖恭尼最珍视的,是父亲龙吉克·卡德尔对他工作的认可。这位2021年“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获得者,退休后仍时常来到派出所,不仅看望儿子,更与年轻民警分享戍边经验。
而谈及如今的帕米尔高原,肖恭尼笑着说:“现在这里的条件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一路延伸至边境线的山脚,下车爬坡就能到达界碑旁;以往那些徒步难以抵达的区域,如今借助无人机就能完成巡逻工作。”
“条件和当时电影中展现的完全不一样了。”他笑道,“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界碑在哪里,戍边人的心就在哪里。”
石头见证两代人的忠诚
“我们边境线上的任何一块石头都不能被外人拿走。”这句肖恭尼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也铭刻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们的心中。而在派出所的院墙上,另一种关于石头的传承正在延续——每位民警都会在巡逻途中挑选一块石头,刻下自己想说的话。
不同于其他民警在石头上镌刻“守土有责”“保卫家国”“无悔青春”,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巡边队伍里戍边时间最短的民警袁啸,只在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他每次路过派出所的“石头墙”都会看一眼一块写着“别害怕”的石头。这块石头是他在派出所的“师父”刘磊留下的。
1996年出生的袁啸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唯一的硕士。从甘肃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来到喀什,最终选择驻守在这片海拔3780米的边境线上。
“为了追寻爷爷的足迹。”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戍边时,袁啸的回答干脆利落。
袁啸的爷爷是原疆字120部队的战士。1974年,他的爷爷主动请战要求到最艰险的地段工作,成为援巴筑路队伍中的一员。“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常听爷爷讲高原修路的故事,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来看看他工作过的地方。”袁啸说。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落差。2023年8月报到当天,高原就给了袁啸一个“下马威”:刺骨寒风让他站都站不稳,严重的高原反应更让他头痛欲裂。望着荒凉的大山,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人一度陷入迷茫:“家人都支持我来戍边,我也自信能独当一面。但第一次到海拔5100米的边境线巡逻时,看着适应自如的同事,我在心里疯狂地自我怀疑:空有理想,我能做什么?”
转折发生在袁啸看到民警刘磊刻下的“别害怕”石头那一刻。“师父告诉我,每个新警都要经历这个阶段。”袁啸说,“他提醒我,50年前爷爷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筑路的。爷爷用石头铺路,我们用石头铭志,这种传承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关于爷爷的记忆始终激励着袁啸。“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他驻扎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交通不便,没有蔬菜水果,常年吃罐头。由于身体长时间泡在水中,爷爷还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已经手脚变形,握不住筷子,也几乎走不了路。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反复对我讲的都是他的光荣和信仰。”袁啸说,现在每次放假回家,爷爷还是会和他念叨这些。
“当时爷爷不识字,但渴望知识,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趴在被窝里,握着一截比小拇指还短的铅笔,一笔一画地描着字,而我有知识有能力,更应该在高原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如今,袁啸已成为所里的“特殊人才”。他发挥专业优势,在巡边之余开展边境执法研究,撰写专业论文。虽然“师父”已调往他处,但每次夜巡经过“石头墙”,袁啸仍会用手电寻找那块写着“别害怕”的石头。“光束照到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
每次从中巴友谊公路往返休假时,袁啸总会想起自己和爷爷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经历。车轮碾过的每一公里,都延续着两代人守护边疆的承诺。在这片用石头见证忠诚的土地上,新的故事仍在继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