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西藏林芝嘎拉村:“桃花村”里绘新篇

2025年07月16日09:03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晨光洒在尼洋河畔,为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的千亩桃林镀上一层金辉。远处雪山巍峨,近处游客的笑声随着花香飘进错落有致的工布藏式民居。202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嘎拉村再次沸腾,连日来幸福和喜悦在这个高原村落温暖流淌。

“2024年村里平均给每户分红10多万元,这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达瓦坚参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低矮的土坯房与如今白墙彩窗的联排民宿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昔日靠传统种植养殖和政府补贴维持生计的村落,如今依托“桃花经济”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人均收入达4.12万元。嘎拉村的转变,是西藏发展成就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走进嘎拉村村史馆,记者的脑际始终萦绕着两种色彩:一种是春日的粉,粉白、深粉、粉红……自带藏地洒脱气和野性美的桃花聚散如云霞;另一种是历史的黄,展柜里褪色的马鞭、老旧的马灯、破旧的氆氇静静陈列。两种色彩交织间,勾勒出嘎拉村从挣扎在生存温饱线上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方位跃迁。

改革开放前,嘎拉村村民大多以伐木、放牧、种青稞维持生计,辛苦一年也刚能填饱肚子。单一、粗放的生产模式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村民曲珍回忆说:“2002年,我儿子发高烧,赶上下雨,唯一通往镇上的小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他爸背着孩子走了6个多小时才赶到镇医院,差点出危险。”彼时的嘎拉村,30余户人家散落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坳里,交通困难,生活不便,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得益于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嘎啦村转向生态保护,1200多棵古桃树既是村民们需要保护的责任林,日后更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的致富树。2002年,林芝第一届桃花节在嘎拉村举办。自此,嘎拉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连续多年成为林芝桃花节的主办地。作为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政府投资1200万元给嘎拉村硬化道路、架设桥梁。“出村口就上318国道,交通方便了,从上海开车来的游客都能直达桃林深处。”村民央金家的二楼改造成6间客房,“今年‘五一’假期,游客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收入超5000元。”

2014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引入“景区带村”模式,投资4800万元打造“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合作社,景区收入30%用于分红,30%投入生态保护。“过去桃花落就愁吃穿,现在花瓣都是‘金箔’。”身着传统工布藏装的讲解员卓玛,领着游客穿过木栈道。数据显示:仅今年“桃花节”,嘎拉村便联合周边的朵当村实现相关景区景点收入272.8万元,朵当村的“桃花小集市”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8万元,村民开设的藏家乐增至20余家,民宿年利润超40万元。

桃花节是嘎拉村一年一度的盛事。村民们大都围绕桃花园忙碌着,有的卖货,有的做导游、售票、保洁、疏导交通以及其他服务保障工作。在嘎拉村外尼洋河的河滩上,36岁的村民拉姆和几位村民正在种桃树,挖坑、正苗、培土。“这里以后也会成为桃花园!”拉姆告诉记者,今年桃花节期间,村里还请老师培训村民学习新媒体技术,“我拍的‘桃花酥制作’短视频,有50多万点赞呢!”

与人们想象中只靠春天盛开的桃花赚钱不同,嘎拉村的四季都很热闹。村民乔次仁经营桃林骑马和工布毕秀(响箭)生意。他说,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注重深度旅游,对藏装背后的历史背景、桃花背后的人文风情甚至是当地农牧民日常的生产生活都表示出浓厚兴趣。愿意体验骑马和工布毕秀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匹马每天的收入就有五六百元。

“桃花花期短暂,只有20天左右,但产业链可以延伸。”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介绍:村里引进企业开发桃花饼、桃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冬季推出藏历新年体验游,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村里共接待外地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

嘎拉村通过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建设农业综合体等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延伸发展采摘园、油菜花观赏项目。

“总书记的回信极大鼓舞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边巴告诉记者,目前嘎拉村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今后我们一定不忘嘱托,把嘎拉村发展得更加美好!”

(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

(责编:刘橦洁、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