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热议——
发展海洋经济 鼓足“蓝色动能”(议政)


![]()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船坞。 |
![]() |
浙江省嘉兴博物馆,孩子在参观海洋主题科普展。 |
![]() |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码头。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鼓足“蓝色动能”?怎样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 者
对话嘉宾:
张海文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焦念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叶 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
李 颖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院长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背景】《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将稳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浙江今年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在政策持续加码与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海洋经济正加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李颖: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与政策统筹引导。应建立健全海洋经济治理体系,完善促进和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一方面,制定统一的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规划,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保护等多维度统筹谋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鼓励设立蓝色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协同,推动政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绿色可持续的向海图强新路径。
焦念志:海洋负排放技术领域包括海水碱化增汇、海藻养殖、海洋牧场等。加快海洋负排放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和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是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入的重要领域。
在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政策制定可以标准建设为着力点,引导社会资本与科研组织合作,在海洋负排放技术研发、示范建设、碳汇核算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海洋负排放技术与标准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可交易碳资产,促进市场化应用,为碳市场交易提供新质生产力支撑。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背景】2024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梦想”号等高端深海利器入列;深海微生物科研成果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随着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进步,海洋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
叶聪: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在于推动科研机构、设施和人才深入海洋现场开展实际工作,以开发海底巨大的空间与资源。聚焦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发挥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展“互联网+海洋”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利用电子信息、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海洋是立体空间,产业发展规划必须超越平面思维,依据不同深度的开发价值与环保需求进行立体化布局,并在技术标准上严格规范,从而支撑规模化发展。此外,要完善海洋数据与样品共享机制,加强深海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海洋科技交流与国际合作氛围,全方位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颖:海洋科技创新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建议从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手,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科研平台和海洋高校,聚焦深远海探测、智能船舶、战略通道安全保障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落地,提升海洋科技的市场应用效率。同时,推动“技术+产业+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科教融合创新基地和高水平、智能化船舶科学装置,培育世界级蓝色产业集群。
在海洋文化旅游方面,应深挖沿海城市与海岛的文化底蕴,融合航海历史、海洋文化与生态景观,加速规划建设海洋文化和航海特色主题园。同时,推进海上运动、邮轮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背景】“十四五”期间4批6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滨海湿地约3.1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长至3.03万公顷……我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焦念志:海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具备多层次的特性,需要科学调控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节约集约、生态优先,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兼顾海域立体开发实际需求和生态影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用海要求,积极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和融合发展,全面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
海洋碳汇能力的提升,不同的海域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海洋负排放的过程机制,在增加储碳的同时修复环境问题。
张海文:海洋碳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领域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等。建议全面开展海洋碳汇摸底调查和监测评估,加快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加快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和市场建设,探索将海洋碳汇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探索多元化渠道支持海洋碳汇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充分发挥科技对海洋碳汇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海洋碳汇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设立海洋碳汇专项资金,通过财税手段加强海洋碳汇基础研究,不断优化海洋碳汇核算体系。此外,我国还应加快海洋碳汇核算、碳汇价值评估等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争取掌握国际海洋碳汇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