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养老 这里安家(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苏州探索代际融合养老模式


![]() |
图①:本报记者白光迪(右)体验和老人共同制作手工作品。 |
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安度晚年。随着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机构的设施愈发完善,环境也更为舒适。如何给养老机构添一份“朝气”,成了新的课题。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的一家老年公寓里,有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入住,与老人朝夕相处,用自己的活力为代际融合养老带来更多有益探索。
亦亲亦友 点亮心灵
“爷爷奶奶,我们唱一首《酒醉的蝴蝶》好不好?”上午8点,老年公寓一层的多功能教室内,来自江西九江市的姑娘张瑾正带着老人跳广场舞。课程结束后,张瑾挎上背包搭乘地铁,前往苏州高新区一家企业开始一天的工作。
为什么会住进老年公寓?
2023年大学毕业后,张瑾来到苏州工作发展。在搜寻招聘信息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则老年公寓招聘志愿者的推送,上面写道:诚邀优秀年轻人住养老机构,每人每月仅需支付200—300元房租,每月为老人提供陪伴、教学、生活娱乐、心理支持等志愿服务。
“相较于市场上的租房价格,入住养老机构每月可以省去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张瑾坦言,刚开始的确是被优惠的租金所吸引,而且她在大学期间是学校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觉得为老年人做志愿服务并不是难事,就这样报了名。
跳舞时站在张瑾左侧的老人,名叫汤君业,今年82岁,来自上海。“我觉得我们这个养老机构哪里都好,最好的就是有年轻志愿者的加入。”汤奶奶在2021年9月入住,之前,老伴去世之后,她一直在家中独居。
虽然住进养老机构,但汤奶奶依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社牛”“拉布布”等时髦新词,汤奶奶都能说上一二。
“我有‘小老师’教我呢!”汤奶奶口中的小老师就是张瑾。张瑾在日常志愿服务过程中,经常与汤奶奶拉家常,给汤奶奶说了不少现在年轻人关注的新鲜事儿。周末,张瑾还会与汤奶奶一同参加手工课、插花课、手势舞等课程。“我们像是祖孙,又像是朋友一样。”汤奶奶说。
面对孙女辈的张瑾,汤奶奶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小张帮我用手机网购,教我下载应用软件,还陪我一起看短视频。”在汤奶奶看来,“她对我的那种嘘寒问暖,真的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感受到更多青春活力是老人们提到最大的变化。“我原来不愿意住在养老机构,担心和家人疏远了,和社会脱节了。”现在,90岁的俞剑平住在老年公寓4层,他每天都会推着老伴在院子里散步,他认为年轻志愿者入住养老机构,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很多老人的心灵。
“我们喜欢和年轻人住在一起,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活力。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这个项目,我们非常欢迎!”俞剑平经常把自己闲时画的画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也能够在老年公寓生活得开心。
志愿服务 收获成长
志愿者招募发布之后,养老机构收到了四五十份简历,最终经过筛选,确定5名志愿者入住,他们的体验怎么样呢?
每天清晨伴随着鸟鸣,陈文慧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与张瑾不同,她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很喜欢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很安静也很舒适,环境也非常优美。”陈文慧下班之后,经常来到老年活动室与老人们交流一天的工作生活。
“张奶奶是退休的英语老师,我经常与她探讨教学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情绪等,自己也收获了很多。”陈文慧与张奶奶结识于周末的成语接龙课上,“现在,我每周都会给老人们开一堂成语接龙课,同时利用我的专业知识给老人做点事情。”
提到给老年人做志愿服务,很多人心里会打鼓:“自己能不能做好?”“时间长了,会不会有些无趣?”面对种种疑问,陈文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虽然是志愿者身份,但在这里我也能有所收获。”
94岁的甘可一是陈文慧课上的一位“学员”,但陈文慧也是甘可一的学生。甘可一年轻时对数学有所研究,住进养老机构之后便发挥余热开设了一门数独课,为大家讲解数独知识。
“真的很巧,我打小就对数独感兴趣,但一直是自学,没想到在老年公寓上了人生第一堂数独课。”陈文慧说,住在老年公寓就像是在大学,每周末都可以跟老人们一起上兴趣课,生活特别充实。她现在利用周末时间学会了更多技能,例如画水彩画、插花、做手工等。此外陈文慧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注重日常锻炼。在她眼里,这样的生活真的很不错!
在养老机构,志愿者们都是爷爷奶奶的“心头宝”。“文慧啊,上次的包子吃完了没啊?奶奶这次又包了点,拿去放在冰箱。”吃完午饭,张奶奶就拉住陈文慧,往她怀里塞自己包的肉包子。
“文慧这丫头,现在是班主任了,工作特别忙,老顾不上吃饭,我就给她送点自己包的包子,她冻在冰箱里,随时都能热着吃。”张奶奶住进老年公寓前,经常给子女包包子,现在记挂的对象除了家人,还多了陈文慧。
与陈文慧一样,张瑾也受到了老人们的许多照顾,“爷爷奶奶们很关心我,例如工作顺不顺心、有没有对象……”
陈天英是张瑾服务的对象之一。“跟陈爷爷聊天很有趣,他会跟我讲很多年轻时候的故事,他的阅历也能成为我宝贵的财富。”令她最难忘的一次是去年元旦,张瑾由于感冒,高烧卧床。陈爷爷特意为她熬制了清热解火汤,一大早就送到了张瑾的房间。
“开门的瞬间,我真的感动得哭了出来,感觉陈爷爷就跟我亲爷爷一样。”张瑾说。
规范细则 双向奔赴
为何把年轻人招募进养老机构?
除了硬件设施,老年人同样需要情感陪伴。“养老机构中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苏州,有的甚至在国外,陪伴需求很高。”苏州苏高新怡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荣说。
摸清老年人的情感诉求,更要找准年轻人的生活支点。“当时还有空余床位,我们就想以低价住宿作为条件,吸引年轻人入住。”沈荣坦言,苏州房屋租金并不便宜,以高新区为例,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每月大概需要2500元,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毕业以来,我省下的房租总共有好几万元了。”张瑾认为,代际融合养老模式的确降低了年轻人日常生活支出。
规范志愿服务细则,能为这场“双向奔赴”提供制度保证。“我们编写了志愿服务指南,在志愿者入住之前组织了法律法规、防意外、防诈骗等多方面培训,同时明确入住期间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例如个人活动不能影响老人休息等。”沈荣介绍,起初规定每个志愿者每个季度需要服务满60个小时,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年轻人自身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于是将志愿服务时长调整为每季度50个小时。
志愿服务项目同样考虑志愿者自身工作情况,灵活调配。在服务过程中,年轻人与老年人时间总是有错位,如何解决?
“我们在筛选项目志愿者时会优先考虑自身工作时间有弹性、工作强度不大的报名者。”沈荣介绍,结合老人作息时间和志愿者可服务时间进行弹性排班,通过3—5人的轮流服务,达到项目预期效果。此外,养老机构结合自身的“夜生活”情况,推出交谊舞、乐器演奏、台球、卡拉OK、夜剧场等活动,邀请志愿者陪伴老年人参加。
目前,苏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3家养老机构均试点推出代际融合养老模式。此外,苏州工业园区也积极探索代际融合养老,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志愿者协会,让青年志愿者入住养老机构,通过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生活陪伴、技能培训等多元形式,打破代际隔阂,构建起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的生活场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1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