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拂旧俗”系列报道之一
新风拂旧俗 慎终追远如何守住文化基因?


“高昂的殡葬费用常常给家庭施加沉重的经济压力。推广简约环保的殡葬方式不失为降低费用的有效手段。政府可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家庭采纳这些简约且环保的殡葬形式。”
这段来自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网友留言,道出了当前我国殡葬文化面临的问题——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殡葬习俗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安葬方式、礼制民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生命观念、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但也沿袭滋生了散埋乱葬、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7月16日,民政部发布《殡仪接待服务规范》等十项新制定、修订的殡葬领域行业标准,涉及殡仪接待、骨灰寄存、公墓安葬、骨灰海葬、公墓祭扫、网络祭祀等方面,回应民生关切。“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等殡葬新风尚正悄然形成。
逝有所安、丧有所尊、思有所依,系列标准的出台,不仅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对个体尊严的守护,让生命在终点获得应有的尊重。
云南楚雄禄丰市高峰乡的彝族村寨,实施殡葬改革前,一直盛行着一个先辈传承下来的白事习俗——“打啰喝”。就是办白事前一天,至亲们须家家户户送上肥大的山羊,还要带上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等办酒席的炊具食材,请喇叭匠开道,兴师动众到逝者家中“打啰喝”。
自去年推进殡葬改革以来,该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移风易俗推进会6次,75个村小组在每双月的户长会上也不断宣传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并且制定了简洁实用的《村规民约十二条》。
如今,高峰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迎面吹来。有村民感慨“不‘打啰喝’以来,我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害怕羊不大、礼金少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了。”
河南洛阳偃师区高龙镇高崖村近年来以“乡村光荣榜”评选和“文明十二家”好家风建设工作为载体,村委会和各组组长、红白理事会成员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里中心和乡村大礼堂等阵地,持续组织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在山西朔州长润村村民李爱军为父亲举办的追思会上,电子家谱、可降解追思卡取代了纸钱香烛。驻村第一书记张伟算过细账:免费场地、统一餐具、标准流程,让全村年均丧事支出下降72%,省下的资金建成3个乡村图书馆。数据显示,该模式推广至朔州83个村后,三年累计减少的焚烧纸品相当于保护了5万多棵成年树木。
鞠躬取代鸣鞭、鲜花代替烧香、默哀寄托哀思……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体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新风易旧俗,良规替陋习,当繁文缛节被温情简礼取代,当“面子”的负担让位于“里子”的踏实,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的减轻和土地环境的改善,更是本真的情意与关怀。(实习生陈一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