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普面对面
专家解读:高温天气来袭,如何做好防范?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了35℃以上高温,部分地区超40℃。我们常说的“气温”是如何测量的?为何有时实际气温与体感冷热差别很大?面对高温天气,又该如何科学防御?近日,人民网采访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首席杨继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标准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地表温度、树荫下、草地、柏油路……不同环境的温度差异很大,要想得到稳定、客观的空气温度,得有统一标准。”杨继国表示,为获得准确的气温数据,目前全球公认的气温测量基准,是设置在开阔草地,以世界气象组织统一采用1.5米高的白色百叶箱作为标准为测量工具。这种设计能有效避免太阳直射和地面反射的影响,确保测得的数据客观准确。百叶箱的白色涂层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带来的影响,避免影响测量准确性,顶部的盖子可遮阳挡雨,四周的通风结构则保证箱内空气流通,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干扰,让测量结果贴近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
为什么“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有区别?
杨继国介绍,体感温度是人体对冷暖程度的感知所转换出的温度,其高低并非仅由实际气温决定,还与风速、湿度、日照及个人衣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气温较高时,若空气干爽且有风,人体汗液易蒸发,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相差不大,人体会相对舒适;而遇“桑拿天”,高湿度阻碍汗液蒸发,体感温度会高于实际气温。此外,冬季高湿环境因导热性强,会让人感觉更阴冷,此时体感温度可能低于实际气温。另外,比如夏天吹电扇,虽不改变实际温度,但能加速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让人感觉舒适,这正是风速影响体感温度的体现。
高温天气持续,这份防护指南请趁“热”收下
据气象部门监测,近期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以及四川盆地等地都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杨继国指出,虽然今年高温天气来势汹汹,但判断全年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往年还为时尚早。
杨继国指出,高温带来的影响涉及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对人体健康而言,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易引发中暑,严重时可能导致热射病;出汗过多可能引发电解质失调,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在工农业生产领域,高温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用电负荷激增引发线路故障,同时增加城乡火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风险。
针对高温防御,杨继国建议,老弱病幼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应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户外工作者需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做好防护;公众要科学补充水分,调整作息,保持清淡饮食;进出室内外时注意温差,避免直吹空调或大量饮用冰水。此外,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提前规划出行与生产安排,是应对高温的重要前提。
杨继国还强调,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对工农业生产、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造成不利影响,希望大家重视和科学应对。
采写:温璐
剪辑:郑佳欣
摄像:房启虓 杨兴龙
素材来源: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科普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