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恪守“法度” 不失“温度”

湖北靶向施策做实做细社区矫正工作

2025年08月17日09:50 | 来源:法治日报222
小字号

“不管怎样,也要自食其力,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坐在电动轮椅上,罗某一边拿出蜂巢框,一边向《法治日报》记者分享感悟。几年前,罗某跳楼拒捕,致下肢瘫痪。服刑两年后,其因患严重疾病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成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一名社区矫正对象。

生存之困叠加病痛之苦,罗某一度失去生活勇气。来凤县司法局百福司司法所打出的一套“组合拳”:落实低保政策、开展个性化学习教育、引导修复家庭关系、组织技能培训……这套“组合拳”帮助罗某真正实现从心理到行为再到思想的矫正重塑。如今,他的养蜂事业越做越红火。

罗某的蜕变并非孤例。

湖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军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省近年来坚持既“治已病”更“防未病”,落实落细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措施的同时,不断丰富教育帮扶内容和形式,构建起“帮教—成长—反哺”的闭环教育帮扶体系,让社区矫正工作既有“法度”又不失“温度”,持续提升平安稳定工作质效。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

“老人目前已顺利解除社区矫正,态度也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后来主动参与防火知识宣传。”说起社区矫正对象龚某的转变,随州市随县司法局澴潭司法所负责人廖珊珊很欣慰。

两年前,年过八旬的龚某因过失引发山林火灾,成为澴潭司法所教育管理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龚某居住在偏远山区,其配偶和长子身有残疾,次子常年在外。针对龚某情况,澴潭司法所制定“一人一策”矫正方案:与村干部共同成立矫正小组,通过上门走访、当面教育、电话沟通、健康监测等多种方式承担监管和帮扶责任。慢慢地,龚某态度转变,还利用农闲时间向村民现身说法,叮嘱大家谨防火灾事故。

家住荆州市监利市网市镇的小雷也通过社区矫正重获新生。小雷初中肄业,双亲聋哑,家庭收入较低。对此,网市司法所为他定制矫正方案,联系残联手语老师开展特殊家访,对接人社部门评估其就业能力。在多部门联合帮扶下,小雷找到新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实际开展个别化矫正,是湖北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动作”。

在荆门市,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普遍建立,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精准画像、个别化教育。

地处山区的十堰市房县,流动执法车、流动入(解)矫、流动教育帮扶“三个流动”品牌应运而生。

湖北省司法厅还拓展社区矫正教育资源库,针对醉驾、非法捕捞、电信网络诈骗等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差异化推送必修课程,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教育精准度。

从人防为主到科技赋能

“那种强烈的冲击力太吓人了,就像真在事故现场。”体验完毕,郑某仍心有余悸。这是7月29日发生在襄阳市枣阳市社区矫正中心的一幕。当天,犯危险驾驶罪的社区矫正对象郑某初到社区矫正中心报到,通过中心的VR设备接受再教育。

近年来,湖北省司法厅把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作为全面深化社区矫正改革的重要引擎,着力构建集自动化采集与共享、精准化大数据分析与研判、智能化管理与决策于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地广人稀,信息技术赋能,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迈入更加精准高效的新阶段。”恩施州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邵丹说。

不久前,装修一新的恩施州宣恩县社区矫正中心正式投用。智慧矫正系统的赋能,为该县破解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在乡镇、生活在城区”的监管难题提供了更多可能。

应城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宋峥嵘直言,社区矫正对象违规外出一直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科技赋能有效推动了监管效能的提升。2024年,应城市社区矫正对象杨某隐瞒行踪擅自外出。社区矫正机构通过信息化核查发现其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依法提请原审法院撤销了缓刑。

截至目前,湖北省建成社区矫正中心106个。全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实现业务管理、电子签到、信息化核查、远程视频督察、线上教育等功能全覆盖。

“全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推广运用已全面铺开,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贯通,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将更加智能精准。”湖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副处长邵应龙说。

从被动矫正到参与治理

“我想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温暖更多的困境家庭。”谈及成为志愿者的初衷,宜昌市夷陵区社区矫正对象陈某说。陈某未婚育有两女,其与男友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家中存款、房产等均被法院强制执行。社区矫正机构的暖心帮扶,让一度身无分文、居无定所的她倍感温暖。

今年4月,夷陵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发起“夷心护蕾”公益计划并向社区矫正对象发出招募令,拟对辖区困境家庭开展公益帮扶活动。陈某第一时间响应加入。

“公益帮扶并非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并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从单向救助到授人以渔,再到公益助矫的双向奔赴。”夷陵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副局长杨凡说。

在武汉市江汉区,已有约260名社区矫正对象以社会志愿者身份参与摆放共享单车两万余辆,2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社区矫正机构帮扶成功就业;在荆州市沙市区,“沙矫互助”就业帮扶项目实施劳动技能培训120余人次,推动社区矫正对象之间确立劳动合同关系30余人。

“看似‘举手之劳’,却推动着社区矫正对象从‘社会关系损害者’向‘法治社会建设者’转变,最终形成了个体改变、社区受益、社会认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湖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吕方军说。

近五年,湖北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3.1万余人,解除社区矫正11.9万余人,帮助众多社区矫正对象重返正途。

“我们将继续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靶向发力持续做实做细社区矫正工作,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湖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官书云说。(法治日报记者胡新桥、刘志月、何正鑫)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