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北京探索超大城市治水新路径

一年11亿方再生水复活城市河湖

2025年08月17日09:56 | 来源:北京日报222
小字号

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历史上多河富水,掘地成泉。但新世纪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影响,用水需求攀升,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部分河流污染、干涸,水生态问题突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等揪心水问题。

十多年来,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破解“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探索出水资源紧缺地区超大城市治水新路径,实现从就水论水、单纯工程思维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转变,水生态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北京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水”盘活北京水资源格局

充分“存”蓄水源,是北京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北京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借助输配水、调蓄池、反向调蓄等工程,实现水源、水库、河湖、水厂等水务设施互联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网的基本格局。

在地下水保护与回补方面,北京坚持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补”。多年来,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由2015年的25.87米回升到2024年的12.48米,已连续9年实现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密云水库蓄水量从不足1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北京市水务局总规划师刘洪伟感慨道:“是‘南水’盘活了北京的水资源格局。‘南水’成为城市供水主力,让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有了更多蓄水。”为了将“南水”存入密云水库,北京修建了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从2015年首次启动反向输水以来,已有近6亿立方米“南水”存入密云水库。

7月23日至29日北京遭遇了极端强降雨,这轮强降雨过程中,密云水库上游区域因暴雨、山洪、河流洪水叠加,损失巨大。密云水库有效拦洪削峰,并实现错峰泄流,阻止了洪水对水库下游北京、天津、河北区域的冲击。

再生水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

科学“补”充生态,让北京的河湖重焕生机。近年来,北京抓住丰沛降水的有利时机,精准实施“五水联调”,全面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再生水作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年利用量达12.77亿立方米,为河湖生态复苏注入强大动力。

北京的城市河湖中,清河、坝河、凉水河、通惠河等均已实现再生水补水,年生态补水量超11亿立方米,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再生水补给机制。在再生水的滋养下,城市河道构建出浅滩——深槽交错的多元生境,底泥得到修复,水生植物茁壮成长,多种底栖生物在河道中安家落户,众多鸟类也被吸引而来,在此栖息觅食。

永定河,这条北京的母亲河,曾因多年干旱、城市发展耗水过快等原因出现断流。自2019年起,北京统筹上游集中输水、引黄河水、调南水北调水和北京优质再生水,累计向永定河补水超过27亿立方米,永定河初步实现了“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东方白鹳、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北京河湖水体全面还清,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四个“三年行动”提升水环境

北京深知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自2013年起,精心谋划并连续实施了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全方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致力于系统治理水环境。

第一个三年行动聚焦“建厂”,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达60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线1400公里,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3%跃升至87.9%,为后续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第二个三年行动以“补网”为核心任务。针对城镇地区污水收集短板,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41座,铺设污水管线2400公里,同时完成1506个村庄的污水治理工作,整治142条段共669公里的黑臭水体。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升至94.5%,基本解决了污水直排和水体黑臭问题。曾经饱受黑臭困扰的通惠河部分河段,经治理后河水清澈,异味不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到了第三个、第四个三年行动,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治污与城镇溢流污染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期间,水环境治理从城镇延伸至农村,从小微水体整治入手,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12座,建设污水管线2700公里,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累计完成2440个村庄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率提升到97%。目前正在推进的第四个三年行动,成效同样显著。十余年来,北京已新建改造再生水厂113座,市政再生水生产能力为728.9万立方米/日(2024年),污水处理率从82%提升至97.5%(2024年),再生水主要出水指标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

让周边群众能“伴着河流回家”

水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要让市民切实享受到。近年来,北京坚持共建共治,积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滨水空间提升改造与开放共享。

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已完工并向市民开放。该水系北起颐和园南门,东至东便门通惠河起点,两岸约56公里的滨水空间与外界互联互通。其中在昆玉河段的8座桥区共增设了21座下河梯道,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从桥上走到河边步道。

亮马河也经历了华丽变身。过去,亮马河治理单一,市民通行困难。自2019年起,水务部门推行水岸共治,实施河流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等“六大工程”。如今的亮马河,已成为时尚、文艺与自然融合的打卡地,沿线落户了众多书店、咖啡馆和餐厅。漫步河畔,或是乘船游览,都能感受到其独特魅力。

此外,清河(海淀段)滨水空间建设工程项目也已获批。

目前,北京正谋划更多河道滨水空间的高品质提升,未来,滨水空间将持续扮靓城市,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公共会客厅,让周边群众真正能够“伴着河流回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北京日报记者代丽丽)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