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小切口”撬动司法效能“大变革”

——宁波法院推广“两状”示范文本,提高纠纷解决质效

2025年08月31日08:23 | 来源:人民法院报222
小字号

“双方有无子女抚养问题?”“夫妻共同债务情况怎么样?”在浙江省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调解员林莉妮正在就一起离婚纠纷指导当事人秦先生逐项填选答辩状示范文本。

“我真的不愿意离婚,有个家总归心里有个寄托,可是她……”秦先生一边在“对解除婚姻关系的确认和异议”一栏中勾上了“否”,一边对林莉妮诉说心中的苦闷。

秦先生与裘女士的婚姻已持续了18年,育有三个子女,其中大女儿即将成年。2025年5月,裘女士向宁波高新区法院起诉,要求离婚,但秦先生不愿意。经双方同意,案件委托给了调解员林莉妮。

林莉妮对照了两人填写的“两状”示范文本,发现他们在离婚意愿和孩子抚养权问题上有较大争议。

一方坚决要离,一方不愿意。考虑到双方目前关系紧张,林莉妮没有组织面对面调处,而是私底下分别沟通。

“他性格闷、脾气大、心思又细,总跟我计较鸡毛蒜皮的事,对别人要求严格,孩子见了他都害怕。我实在不愿意跟他相处了。”

强扭的瓜不甜。裘女士态度坚决,林莉妮就开始着重做秦先生的思想工作。

“裘女士很坚定,就算调解不成功,她还会去法院继续诉讼。你真的愿意和她在法庭上面对面争执?”

“事情不解决,家里面气氛也压抑,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都没有好处。”

“你正在创业打拼阶段,顾家时间少,孩子从小就在母亲身边,孩子跟着妈妈是不是更好点。”

林莉妮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工作,综合分析两人的情感状况、工作性质、孩子年龄等情况,最终秦先生同意离婚,孩子由裘女士抚养。两人就抚养费、夫妻共同财产处置等达成一致意见,在起诉后一周内就签订了调解协议。

靶向锁定:纠纷化解迈入“快车道”

在林莉妮看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准主要矛盾。

“核心争议找到了,调解就成功了一半。人心都是肉长的,不论多大的矛盾,一次调处不能,就联系第二次、第三次……”

“两状”示范文本的出台,为她的调解工作增添了羽翼。

“如果当事人表达不清,就有可能忽略对核心争议的阐述。使用示范文本,对没有争议的事项直接勾选,有争议的就是调解工作核心所在。”这是高新区法院组织的调解员专题培训会上多次强调的内容。林莉妮在实际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了示范文本的优势,也养成了新的工作习惯,每次调解前都会仔细查看双方填写的“两状”,方便快速明确后续工作方向。

多方联动:打出示范文本推广“组合拳”

7月的宁波,烈日炎炎。

走进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位年轻律师正在向一位老先生逐条解释民间借贷纠纷示范文本填写指引中的担保、债权、抵押等法律术语。

老先生已年过七旬,一心想讨回借出去的钱。在律师的答疑、帮助下,他逐项勾选、填写,顺利完成了一份诉求清晰、要素齐全的“表格”起诉状。

法院搭台、律师参与、群众受益,镇海区法院与属地律协开展“律法同行”协作,每天轮流邀请专职律师到法院诉服大厅,提供包括示范文本填写指导在内的法律服务,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更精准地表达诉求,也推动诉讼服务提质升级。

如今在全市11家基层法院诉服大厅的醒目位置,都摆放着相关宣传资料、纸质示范文本、实例参考等。除此之外,还安排法院导诉人员,或社会第三方力量共同参与填写指导。

为了提升知晓度,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市法院立案窗口办公电话中嵌入示范文本应用推广语音彩铃,北仑区人民法院、高新区人民法院还将示范文本的使用指南、电子二维码以及应诉、举证通知书等材料同步送达当事人。目前,宁波两级法院实现了示范文本100%应用。

数字赋能:破解文书痛点“加速器”

示范文本全面推广,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做好新、老衔接?

点开宁波中院自主研发的“要素智换系统(要素智转助手)”,页面简洁、操作简便。如果当事人、律师已经携带了传统诉状,只需线下扫描或线上上传,该系统就能在1分钟内自动抓取信息并完成自动填入。

宏观的命题下往往是微观的细活。将AI技术运用于此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问卷调查。

“专业术语看不懂”“建议搭配AI使用,自动生成诉状”“应推广普及渠道”……2025年1月,宁波法院组织了“两状”示范文本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回收了百余份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囊括从使用体验到衔接过渡,从了解渠道到应用范围等六大类。

“司法服务需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投送什么。”宁波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傅勇表示。

于是,宁波中院自主研发的“要素智换系统(要素智转助手)”于2025年5月上线了。相较于人工指导,在“要素智转助手”的帮助下填写诉状用时平均缩短了75%。数据显示,该系统已累计识别转化起诉状52422份,并已在浙江全省推广。

预防一类:激活类案治理“新引擎”

“欠付物业费计算方式、规定的物业费标准没有写明”,某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代理人方律师带着文书材料来到高新区法院立案,经工作人员审查发现,其准备的传统起诉状中未列明部分关键信息,遂拿出该案由的示范文本提醒其逐项对照。方律师立即联系物业公司补充,并使用示范文本完成了其他10余起案件的起诉材料,实现快速立案。

“对于批量的类案,示范文本能规范材料格式,帮助我们清晰全面地陈述案件事实,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减少诉讼风险。”方律师表示。

规范一类,预防一类。在减少因形式问题产生争议的同时,更应发挥示范文本的指引价值,强化规则预期。2025年以来,慈溪、北仑、高新区等多地法院通过点对点联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为律师等群体充分释明使用要素式文书提高纠纷解决质效的优势。

接下来,宁波中院还将通过分析高频争议要素,形成行业问题清单或发布司法建议,通过诉权表达规范化、司法数据结构化,将个案审理延伸至类案治理。

当前,宁波法院正在开展第二批示范文本推广的业务培训、联动协作、技术完善等工作。以“小切口”撬动司法效能“大变革”,全面推广,但不止于推广。宁波中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杜前表示,宁波法院将继续把“两状”示范文本作为保障当事人诉权、提升审判质效、促推源头治理的制度支撑,不断拓宽其应用深度与广度,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本报记者 张晓静 本报通讯员 郑金悦 尹婷婷)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