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传递暖意

2025年09月17日08:42 |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本报讯(记者张鹏 通讯员李佳美 李亮)“检察机关的救助帮我们度过了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们现在过得挺好的。”近日,刘某有些激动地向电话回访的检察官说道。刘某是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因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刘某没有拿到相应的赔偿金,生活陷入困境。山东省诸城市检察院通过司法救助监督模型定期筛查案件时发现了该线索,经核验后,在一周内便帮助其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

在传统司法救助工作中,案件线索的发现主要依赖人工排查,逐案翻阅卷宗、比对信息,耗时耗力且易遗漏。诸城市检察院聚焦这一痛点,于今年4月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未获得赔偿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司法救助监督模型”。

“以前需要两个人筛查一周的工作量,现在只要通过模型点击一下,几分钟即可生成线索,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筛查。”该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办案检察官说。

该模型对业务系统内的判决书、检察文书数据进行多重筛查碰撞,预设了未赔偿、经济困难、人身损害等救助条件,依托山东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自动抓取的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数据,交叉比对案件信息,实时生成高匹配度的线索清单,大大提高了筛查效率。

在办理刘某司法救助案中,诸城市检察院检察官通过该模型筛选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进行线下走访核查,确认刘某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同时对接残联、民政等部门,调取刘某及其近亲属的残疾、低保等社会救助情况,实时核验。经确认,刘某的情况符合救助条件。刘某向该院提出救助申请后,该院按照相关程序帮助其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

司法救助金发放完成后,该院将刘某因案致残、配偶无工作能力等问题报送残联、妇联等部门及诸城义工协会,推动相关部门对刘某及其配偶采取发放生活补贴、定期慰问、帮扶等多元救助措施。

该模型自试运行以来,该院已成功筛查潜在救助线索31条,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8件。今年5月,该大数据模型在山东省检察机关推广应用。

来源:检察日报

(责编:马昌、温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