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实践“活水”入校园课堂
——上海法院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出“上海方案”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七月流火,凉意渐起。开学后的高校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学子们不禁回忆起上一个学期时巡讲的热闹。
珞珈山上的百年殿堂、沪上的法理思辨、京畿的学术高地、鹭岛的开放海风、巴渝的智识沃土、钱塘的求是之光、长安的红色印记……不久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以下简称系列巡讲)首轮收官。在过去的两个学期里,51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奔赴全国9地2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104场专题讲座,吸引超20000名师生参与。
“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法院队伍建设”,而源源不断的后备法治人才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法院队伍建设的活力之源。
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打破院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
如何将司法机关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推动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深度融合?
上海法院立足“司法机关要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核心命题,为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出“上海方案”。
跨越山河湖海的“双向奔赴”
初冬的武汉已有凉意,时值周末,本应安静的武汉大学樱顶图书馆却热闹非凡。
“3……2……1,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正式启动”,时间拉回到2024年11月24日,来自司法实务、法学理论等领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专家教授、高校学生们共聚一堂,见证系列巡讲正式启航。
“当前,理顺法学教育中的知行关系,促进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时任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在系列巡讲启动会上,谈及法学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时说道。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需要我们及时更新刑事司法理念,进一步改变重刑主义思想,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慎刑理念,融合好治罪与治理,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贾宇在“珞珈讲坛”带来了系列巡讲首讲。
作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刑法学领域的专家,贾宇深耕刑法领域四十余载,授课聚焦当前刑事司法若干疑难问题,带来“新理念”与“活案例”,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听众,现场座无虚席。
“授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其中的问题和案例充分说明了法学作为实践科学,需要做到法学原理和司法实务高度统一。”授课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叶中这样评价。
如何在系列巡讲活动中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师资力量是关键。
上海高院面向全市三级法院精心挑选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和实践经验深厚的师资,特别是注重发挥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和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的辐射作用。
首轮系列巡讲遴选51名实务专家组成师资队伍,其中,大部分专家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等称号,课程内容则涵盖立案、刑事、民事、商事、海事、金融、行政、执行、知识产权等11个类别近60门课程,为系列巡讲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传递司法经验,让我们有机会梳理审判思路、规范授课内容,反向推动司法行为更趋严谨。”“借助与高校师生的思想碰撞,对我们优化裁判理念和方法很有助益。”授课专家在“教学相长”中也感受到良性循环。
各高校普遍对系列巡讲给予了高度肯定。“系列巡讲这种‘案例进课堂、法官上讲台’的模式,将有效破解‘黑板法学’的困境。”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瑞宇对系列巡讲评价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形象地比喻道:“将法院殿堂的‘源头活水’引入校园讲堂”。
在听完实务专家的授课后,不少学生也深有感触。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何韵玥说:“司法应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面对法律空白、价值冲突以及利益平衡,要作出符合我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判决与结论。”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法博士研究生黄翌对司法审判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校一策”精准匹配
“我们前期在和高校对接时,不少高校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有要求刑事、民事等基础法学领域的实务交流,也有希望分享上海司法前沿领域的实务经验。”上海高院干部培训处在筹备系列巡讲时,进行了充分调研。
不同高校的法学学科条件不一样,对授课主题的需求不一样,如何更好地通过系列巡讲将师生们更感兴趣的课程带到各高校?
系列巡讲基于各高校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从活动策划、专班组建、嘉宾邀请、课程安排等方面,对不同高校分别研究制定巡讲工作计划。
“我们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并积极与巡讲高校进行了多轮线上和线下沟通,确保巡讲达到最大效果。”上海高院政治部干部培训处处长张平告诉记者。
在授课课程设置上,同样按照“一校一策”的工作原则,对标法学专业核心课程“1﹢10﹢X”分类设置模式,结合上海法院海事审判、金融审判、知产审判、涉外司法等前沿一线审判实务经验定制巡讲课程内容,既深耕核心课程,强化司法实践导向,又输出上海审判特色课程,满足多元需求。
例如,面向“五院四系”这类法学学科建设早、体系丰富的高校,系列巡讲注重讲授《贿赂犯罪司法实务中的疑难问题》《民事法官的裁判思维与方法》等匹配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对于此次系列巡讲过程中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同样事先做足功课,精心准备了《司法裁判是怎样炼成的》等适配需求课程。
又如,聚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不同的法学学科优势,系列巡讲相应匹配《守护1/10: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等课程。针对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专业性较为明显的法学院校,系列巡讲则对应专业,以《以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防范金融风险的司法实践》等为主题开展授课。
除此之外,系列巡讲还聚焦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态司法等新兴领域,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互动研讨”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甄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最新案例,为学生打开观察现实法律问题的新视角。
契合高校师生需求,是增强系列巡讲吸引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讲座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前瞻性与针对性强,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在授课后的与谈环节中,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曹阳表示。
“通过此次讲座,能够发现司法实务需要敏锐感知社会变迁,让我对法律在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灵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聆听《数字时代裁判方法的解构与重塑》这一课程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娟丽有感而发。
“在信息化时代,法律人已不再是单纯的纠纷解决者,更应成为产业创新的规则护航者、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构建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艺瑄深受启发。
师生们肯定评价的背后,是这种“量体裁衣”的设计,让法治养分实现精准滴灌,也让院校合作从抽象共识走向具体实践。
“期待在上海法院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共建法治高端智库的有效方式,全面提升上海高校法学教育质量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对这一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相互融合的探索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
种下千万颗“法治理想”的种子
“我将把这样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融入未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叶飘雪说道。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保持对前沿问题的好奇与敬畏,让法学学习真正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学本科生丹增央宗说道。
还有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学子们也都表示,要立足时代发展,从“活的法律”中汲取成长养分,实现专业素养的进阶提升。
首轮系列巡讲自江城武汉出发,在北国春城收官。但收官不是终点,而是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起点,正如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蔡立东在巡讲收官时所讲的:“期待双方合作不断开枝散叶,共同以优异的合作业绩为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开展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为开展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具体路径。
组织开展系列巡讲,是上海法院对前期院校合作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从与全国26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到开展全国首个高级法院牵头开展的实习法官助理项目,再到设立教授工作站……上海法院承担共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使命一直在路上。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车浩对系列巡讲促进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颇有感触:“作为上海法院首批教授工作站的挂职专家,上海法院不断通过这种柔性引才的方式,为专家学者提供更多、更灵活、更有特点的实体化研究平台。此次系列巡讲又是一大创新举措,必将切实有力地推进理论与实务的贯通,促进高校与司法机关的深入交流。”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对系列巡讲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示“对推动法学教育具有示范作用”,希望借助此次系列巡讲,“教育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实务能力”。
为将系列巡讲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法治人才培养品牌项目,上海法院以“理论﹢实践”“课堂﹢案例”的立体化法治教育模式,聚焦“紧扣中央要求、深耕核心课程、输出特色课程、关注前沿热点”四大特点,搭建起院校协同育人的桥梁。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双维度评估,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跟踪调研等方式,及时听取高校师生对系列巡讲的意见建议,形成“评估—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并以“同一主题滚动打磨、同一精品迭代升级”的匠心精神,不断打磨巡讲课程。
这些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今年6月底,上海法院第三期实习法官(行政)助理项目启动,26所高校的180名学子经过推荐选拔获得了实习法官助理资格,深入全市三级法院开启为期3个月的司法实践。
“我在学校听了系列巡讲之后,对法院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积极报名了此次实习法官助理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嘉奥对能亲历司法实务充满憧憬。
正如上海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在巡讲时说的:“我们热烈期盼,能为全国范围内的司法机关与高校合作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鉴,让越来越多的法科学子,受益于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的紧密结合,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为了让系列巡讲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结合数字法院建设,上海法院正在探索完善实务专家选课系统,优化按需配课功能,同时探索搭建精品视频库、教学案例库等数字化共享平台,为面向合作高校以及中西部等更广泛地域的法学高校努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后续,上海法院将在此次系列巡讲首批师资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法院人才库、专家库、师资库“三库”建设,筛选出一批优质师资和课程,并以此为标准面向全市法院扩充组建100人左右的师资队伍,为一体推进“教师、教材、教学”进校园筑牢根基,持续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贡献上海法院智慧。
知识在传递中生长,理想在讲台间流转。学子们路过校园内的报告厅,眼神中绽放着与实务下一次相遇的期待光芒。(记者 张巧雨 通讯员 胡明冬)
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