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人民直击

行进中国·我在现场

皖南小县城的“大格局”

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张俊 夏晓伦
2025年09月21日08:29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连片的稻田中,收割机轰鸣驶过,饱满的稻谷倾泻入仓;大街小巷里,无人车灵巧穿梭,一个个包裹精准入站;工厂的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转动,汽车零部件整齐码放。

这些场景,呈现于安徽的一座县城——南陵县。

这个位于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的千年古县,正经历着转型蝶变。昔日的南陵,水满田畴稻叶齐,是皖南粮仓。如今的南陵,已转型成种业强县,智能物流装备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品类也丰富起来。

一个禀赋普通的传统农业县,如何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来到南陵县蹲点调研,探寻“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这里明晰发展定位,探索产业升级路径的新思路。

沃土新芽 一粒种子育出农业新天地

在南陵县水稻种子经销处,“南陵早2号”被摆在最为显眼的位置。“这是水稻种植大户的首选品种。”经销商姚德超介绍,该品种今年在县里的种植面积有十几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培育一个好的稻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反复试验。南陵育种专家程太平坚持每日下田,整田、播种、施肥、记载、收稻、晒谷、考种一件不落,培育出直播稻“皖稻143号”“化感2205”“南陵早2号”等品种。

“南陵早2号”规避了恶劣天气对双季稻产生的影响,能有效稳住粮食产量。“台风来了,别的品种会倒伏,但是这个品种不会,产量稳、产量高,每亩能达到600多公斤。”种粮大户杨高红介绍。

在安徽省南陵县,水稻长势喜人。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在安徽省南陵县,水稻长势喜人。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当地还有“一稻一红花”的种植模式,这让南陵在种业赛道上又多迈出一步。“红花草”便是紫云英,是滋养农田的“宝贝”。每年种植水稻前,当地人会种上一茬紫云英,待其开花后直接翻入泥土,作为绿肥滋养水稻,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芜湖青弋江种业负责人汪根火一辈子跟紫云英打交道,他常说:“好种育好苗,一粒种子能改变世界,也能让农民增收。”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培育出优良的紫云英品种。如今,紫云英作绿肥不仅能让水稻增产5%,还能减少化肥用量30%,改善生态,这抹“红”成了“致富花”。

紫云英盛开。受访者供图

紫云英盛开。受访者供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离不开科技的硬支撑。为了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当地主动牵线,让本地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院所结对,围绕优质水稻、紫云英开展科技攻关,把实验室里的基因解码,变成了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效。

目前全县有9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7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落地5项技术规范,93项国家授权专利为育种“保驾护航”。

这些努力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南陵县种子销售1.4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8.5亿元。其中,紫云英种子销售量5500吨,占全国市场总量的35%。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主动走出去,引进多种模式,进行科技创新,种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持续赋能农业发展。”谈及过去五年的发展,南陵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赵义云满脸自豪。

向种子要未来,以科技提效益。正是这种对传统优势的深耕和对技术创新的拥抱,让农业“老树”于沃土中萌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枝”。

乘势而上 智能物流装备跑出“加速度”

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南陵县也在思考工业发展的破局之道。县域发展工业,常面临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制约,如何突破这些瓶颈?

走进南陵中科微至的生产制造车间,电动辊筒整齐摆放在一起,正在等待质检、组装、配送。一条条生产线排列有序,设备高速运转,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中科微至生产制造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中科微至生产制造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这里生产的智能物流分拣设备,凭借稳定的性能和高效的分拣效率,产能规模长期稳居全国前列。

“作为县城,发展高科技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必须找准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差异化赛道。”南陵县科技局副局长曹龙道出了产业布局的思路。

2017年前后,我国电商物流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物流装备智能化需求日益迫切。南陵敏锐捕捉这一市场机遇,果断将智能物流装备作为重点培育的细分领域,开启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探索。

如今的南陵,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智能物流装备领域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较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的制造基地——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70家,总投资超260亿元,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产业闭环逐步完善。

产业规模的扩大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对县域经济而言,只有把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突破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增长。”曹龙告诉记者,近些年,南陵设立8亿元惠尔基金和1亿元科创基金,以“项目导入、联动协同、政策共享”为路径,精准招引优质科技项目入驻。

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多配套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安徽码上到的车间,无人驾驶配送车正在进行测试,AGV灵巧穿梭,准确避开障碍物,将包裹精准配送至目的地,把“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最优一公里”。

耿杰在调度无人快递物流车。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耿杰在调度无人快递物流车。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产业的智能升级,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耿杰的职业转变便是例证:曾经的他是一名快递小哥,如今成了无人驾驶配送车运营团队的“操控手”。

通过技能培训,耿杰从熟悉物流流程的“老手”,转型为掌握智能设备运营的“新手”,现在负责南陵县城无人配送车的日常调度,高峰期每天有100多辆无人车在指定区域协同工作。像耿杰这样,受益于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职业转型的从业者,在南陵还有不少。

记者了解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南陵不断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了覆盖核心设备研发、整机制造、末端配送、绿色包装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和成本优势逐步显现,走出一条装备制造向智能升级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区位聚链 汽车零部件拼出百亿产业圈

南陵北距“汽车之城”芜湖50多公里,两地形成“一小时配送圈”。在安徽省加快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下,南陵利用交通便利,推动零散的汽车部件生产逐步融入完整的产业链,为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县域动力。

眼下,“G205芜湖汽车科创工业走廊”建设正酣,这一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南陵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提供了关键契机。

龙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紧挨着G205国道。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龙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紧挨着G205国道。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在许镇镇龙潭智模产业社区的建设现场,总经理汪昌松指着规划图介绍:“从前期规划到开工建设,我们围绕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际需求,把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生活配套统筹布局,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为产业集聚搭建好‘新家’。”

除了搭建物理空间,南陵更在产业招商上精准发力。以产业链招商为抓手,聚焦模具、电机、铝基轻量化等领域。比如,长青模具科技园通过细化招商方向,从最初引进单一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到如今引入多家具备研发能力的配套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

产业链招商与平台建设的成效,企业感受最为直接。领创汽车总经理刘振良的感受颇具代表性:“这几年,我们五家模具企业相继入驻长青模具科技园,产业集聚优势更明显了,南陵汽车模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

融入区域战略不能仅靠“引企业”,更要靠“强配套”。南陵一方面主动对接芜湖“G205汽车科创走廊”,精准承接产业溢出,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基础保障,在交通上升级G205国道沿线物流节点,加密“一小时配送圈”与芜湖主城、周边产业基地的连接。

在服务上,南陵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推出用地、融资等专项政策包,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南陵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推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担保产品,包括“车易贷”“车企升级项目贷”“车企订单贷”,担保授信额度最高1000万元,年担保费率最低0.5%。

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地,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成长。数据显示,目前,南陵县现已集聚整车、零部件和后市场服务企业92家,综合产值近百亿元,一条更具韧性的新产业链条日渐成型。

雅葆轩汽车电子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雅葆轩汽车电子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县域虽小,格局可大。从“阡陌纵横”的农业底色到“智造集群”的产业新篇,从“靠天吃饭”到以创新驱动培育先进制造业,南陵的转型立足实际、稳步推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微观单元,正经历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生态驱动的范式转换。县域经济发展虽面临资源、规模等客观限制,但只要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就能走出特色路径。

(责编:陈叶欣、申亚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