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

以“绣花功夫”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议政)

本报记者 刘博通 杨 昊 黄晓慧
2025年11月13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清泉公园。
  郝群英摄

  在山东青岛市市北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小朋友体验AI阅读。
  王海滨摄

  江苏淮安市盱眙县盱城街道,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康养中心食堂就餐。
  赵启瑞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近期,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总体解决居民“拎马桶”问题的做法和成效引发热议。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开展讨论,就如何践行好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意见建议。

  ——编  者  

  

  访谈嘉宾:

  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

  范社岭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

  周  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张军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


  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不在于项目大小,而在于能否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背景】上海继2022年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经过两年的攻坚拔点,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周汉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拎马桶”看似小事,却丈量着城市文明的刻度,标注着人民城市的温度。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要从细微处入手,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钉钉子精神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更多市民群众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以养老服务为例,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这一关键小事,承载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之一。应以问题为导向,找准需求,把市民的需求清单变成发展清单,围绕设施布局、供给层次、养老质量等合理规划,注重适老化设计和人性化服务。比如,既要推动养老机构发展,又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既要加强养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从日间照护中心、长者助餐食堂到社区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24小时应急呼叫平台到科技助老服务站……功夫下在细微处,老百姓的感受才会更真切。

  张军萍: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不在于项目大小,而在于能否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议以物业选聘、维修资金使用、加装电梯、停车难治理等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小切口上做深民生文章。这些事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应建立精准的需求发现和响应机制,通过精细化的方案设计、高标准的施工管理、全过程的群众参与和监督,确保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补齐民生短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市的温暖便利。

  同时,重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加快建设集精细管理、便捷服务、良性互动于一体的智慧社区平台。比如,针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借助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让每一个维修事项、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清晰可查、公开透明,让居民们看得明白、感到安心。

  精雕细琢营造暖心城市,不断满足群众多元期待

  【背景】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市民高品质、多样化需求;广东广州因地制宜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留住城市记忆乡愁;浙江杭州加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帮助青年更好融入城市……近年来,各地聚焦群众需求持续发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周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工作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感。未来的城市建设应精雕细琢,充分考虑城市的产业特色、气候特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打造特点鲜明的城市名片。

  改进城市规划方式方法,规划要更加动态有效反映老百姓多元化需求。城市规划内容上应重视运营,将运营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只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还应重视内容上的运营效果。运营效果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居民的幸福感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活力的增加和公共财政税收的增加。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议关注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和延续城市的文化,让城市的独特文化基因得以保留和发扬,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坚持保护优先,由政府牵头促进运营、金融、规划、建筑等跨专业跨行业合作,更加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作出更大贡献,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眼历史建筑和街区的特殊性,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创新模式,加快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实施多主体合作开发,加快形成城市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的新经济增长点。

  张军萍:超大城市治理具有人口流动性大、居民需求多元等特点,社区治理也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社区公共服务如何提升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重点在“精准”二字。以我服务多年的康城社区为例,近年来在推进物业选续聘、工程管理等社区重大事项中,社区党组织第一时间请法律顾问介入,规避有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及法律争议;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给予全过程的实操指导,提前化解潜在矛盾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城市治理者持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提供更多元、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特别是要关注“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的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处于基层的社区通过建立详细的居民需求档案,整合社区资源,探索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服务模式。线下优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功能,推动服务下沉;线上利用社区云、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对接需求。

  广泛汇聚智慧合力,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背景】在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让人民群众的期盼有着落、有回应;各级政协举办的各类协商活动,在对话中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个个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在这里得到回应……随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范社岭: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应充分尊重市民主体地位,建议政府、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迈进。

  搭建常态化、多层次公众参与平台。在重大决策层面,如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民生工程等议题,通过专题听证会、网络问政等形式,广泛吸纳民意。优化政务平台功能,降低群众参与门槛;建设“受理—转办—办理—反馈—评价”的闭环处理机制,并向提议者及社会公开办理进度与结果。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在智慧交通、垃圾分类、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公众受益”的协同治理格局。

  建立城市治理成效市民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治理效能民意调查,倒逼治理责任落实。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桥梁作用,定期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此外,完善激励机制,对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的市民、积极参与公益服务的志愿者,以及在城市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

  周汉民:城市的核心是人,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积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格局,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例,这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之一。我曾多次调研上海“一网通办”建设,与政府部门、基层一线工作者、企业、群众等座谈交流,感受到城市建设须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要以人为本,在决策、落实、评估等各环节,建立线上线下的常态化长效化沟通机制,更全面、及时、精准了解群众和企业所需所盼,持续提升“一网通办”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让市民更多了解、感受和参与“一网通办”建设,营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3日 1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