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一场小纺针引发的大纠纷

邱梓喆 黄少云
2025年11月13日08:43 |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入秋的南粤,凉意阵阵。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大大小小3700多家家居服纺织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各条生产线却仍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附近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传到潮南区人民法院两英人民法庭内,让庭长马卫南又想起那起经过2次开庭、7次调解的买卖合同纠纷。

时间回到2023年2月,陈先生因新开办一家内衣厂,分批向某品牌纺织针的代理商李先生购买了10余万枚纺织针。

不料,买卖才持续大半年,陈先生就发现工厂生产的布料不合格,他认定是纺织针存在质量问题,要求李先生提供保修保换售后服务。但李先生坚称产品质量保证期只有3个月,3个月之前交货的产品概不负责,双方就此在微信里吵了2年,也没有吵出一个结果。

今年6月,李先生诉至两英法庭,要求陈先生支付拖欠的货款,两人打印出来的聊天记录已经能堆成小山。

第一次庭审中,李先生表示:“他说有问题的63568枚纺织针,谁知道是不是在别家买的,而且布料不合格,也有可能是纱线、机器或者操作出问题。至于最后一批货,他都签了送货单还说没收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说话不算话的是你,说好了买十盘针送一盘,算钱的时候又说要买够十二盘,谁敢跟你做生意?”陈先生气得脸红脖子粗。

看着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又吵了起来,马卫南深吸一口气,没有签订合同的买卖,留下一大片模糊地带,事实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开庭没有结果。过后,陈先生还提起反诉,要求李先生赔偿他4吨不合格布料的损失共计47747元。

8月8日,陈先生将一箱纺织针和4吨布料拉到两英法庭,喊着要李先生把这些都收走,并赶紧赔钱。

“证据都提交了,不如先把争议捋清楚。”没有纵容二人宣泄情绪,马卫南果断将焦点拉回案件本身,“先从核心问题开始,确认那63568枚纺织针是不是李先生卖出的。”

于是,在马卫南的建议下,李先生和陈先生喊来了技术人员,对陈先生带来的纺织针进行逐一辨认检验。

日头慢慢往上爬,马卫南默默算着辨认6万余枚纺织针需要的时间,对双方当事人说道:“技术员的辨认只能确定针是不是李先生卖出的,至于针的质量问题,需要通过司法鉴定确认。”

马卫南给两人算了一笔“诉讼账”,一枚针不到2元,但他咨询过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一枚针要花费8元起,鉴定下来大概要50万元,这笔钱需要当事人承担。

“那我不申请鉴定。”双方当事人异口同声说道。

马卫南不疾不徐,看向陈先生:“如果坚持不做司法鉴定,你又主张针有质量问题,可能缺乏有力证据支撑。”

随即转头又对李先生说:“不管保质期按几个月算,这部分售后服务的责任要承担的。”

马卫南表明态度后也仔细为双方分析利弊,将选择权交到当事人手中。

分针又走过半圈。李先生与陈先生暗自互相打量,内心几番盘算过后,终于忍不住说出想要调解的想法。

马卫南结合双方一向的交易习惯和辖区纺织业情况,提出双方未结货款三七分,陈先生承担7成责任。李先生自愿提出最后一批货的货款不算了,就按剩余未结的79050元算。

这一方案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陈先生当场支付56000元给李先生,两人同时申请撤诉。

“每一起案件,都需要法官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抽丝剥茧、疏通症结,把案件办实了,当事人看在眼里,心里也踏实。”马卫南总结道。两英法庭坚持用心用情做好释法说理、判后答疑等工作。今年以来,两英法庭受理的纠纷调撤率达57.78%。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编:马昌、温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