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养老照护 一场银发与青丝的“双向奔赴”

2025年11月27日09:10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青春浪潮如何涌入银发经济的“蓝海”?答案,就藏在年轻养老从业者的点滴实践中。

他们扎根照护一线,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晚年尊严;他们聚焦“急难愁盼”,让老年生活更加安全便捷。在一次次“真心换真心”的服务里,实现了银发与青丝的“双向奔赴”。

失能照护,用专业托举生命尊严

“我蹲下跟长辈说话,突然他一个巴掌就过来了。”

初入行时,面对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95后养老服务师李庆港曾一度想辞职。

虽然委屈,但李庆港没舍得丢下所学专业。七年来,他在认知症照护领域不断精进,成为同事们公认的“全能型养老护理专家”。

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亟待解决的养老困局。对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服务态度,投身老年照护这一职业赛道。

“在抱失能老人的时候,要注意扶好头和颈椎。澡盆里的水不宜没过老人胸口,会对心脏造成挤压……”

如何让失能老人“洗个痛快澡”?入行两年,90后助浴师晏杨俊祺总结出许多经验。

从身体状况评估、洗浴方案制定到上门服务,对他来说,“助浴是个专业活,也是体力活。虽然累,但每次看到老人沐浴后身心愉悦,我都觉得很欣慰。”

不仅是洗浴,高质量的养老照护,还体现在年轻护理员工作的方方面面:给失能、半失能老人喂饭时,如何做到不流不呛?如何平稳、安全地转移比自己重几十斤的老人?如何防止长期卧床的老人生出压疮?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维护老年人生命尊严的关键。

青年力量的加入,不仅有效填补了养老行业的人才缺口,更为老年群体构筑起更加专业的照护保障。

深入日常,打造高品质晚年生活

除了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还有许多年轻人将服务延伸至日常生活,用耐心与细心回应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切实提升其生活品质。

在“我国约九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背景下,老年人对安全、便利、舒适居家环境的普遍期待,让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钟晋轩是一名90后适老化改造评估师,目前已经为超一千户家庭提供服务。在他看来,“适老化改造事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要‘一户一方案’,满足老年人室内外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等要求。”

从扶手高度到电线排布,他对每一处改造的精心打磨,都在将“适老”理念融入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而当老年人的生活从家庭延伸至公共空间时,针对他们在就医、用餐中遇到的困难,助诊师、长者食堂管理员等职业也应运而生。

90后的刘庆健是上海养老机构的一名助诊师,日常工作包括手续代办、看病陪同、就诊沟通等。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他不仅精通轮椅租赁、挂号问诊等就医流程,甚至对医院里不同电梯的人流量都了然于心。

刘庆健将自己的职业比作“桥”,“一头连着就诊老人,一头对接现代医疗系统”。如今,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正从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架起一座座通往幸福晚年的桥梁。

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莉莉看来,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年轻人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意识,也让他们深受老年人欢迎。”

双向奔赴,于助老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与老人是相互依赖的。”谈及职业的意义,95后健康照护师柏金杰说道,“我们陪他们变老,他们看我们成长,我们共享生命的每一份温暖和价值。”

养老护理员的关怀,让脑梗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日复一日的陪伴,让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重新记起身边人的名字;常年陪同就医的助诊师,也成为老年人信赖的“临时家人”……

这场“银发”与“青丝”的双向奔赴,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也让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与人生价值。

尽管年轻人对养老行业抱有热情,但其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工作强度较大、职级评审和晋升空间受限、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都制约了年轻从业者的长期发展。”王莉莉表示。

为破解养老行业的人才短缺难题,需从社会认同、晋升机制与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王莉莉指出:“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宣传,提升职业形象,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另一方面也需打通职称评审通道,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并在住房、子女教育、岗位补贴等方面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让年轻人‘留得住’‘发展好’。”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春力量投身银发经济这一职业新赛道,为中国养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肖聪聪、实习生甘嘉颖)

(责编:温璐、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