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民生视线)
图①:陈宾在派送快递。 |
饭店经营者胡青海:
留在杭州过年
顾 春 张 帆
“愿意在杭州过年的,店里给留杭大礼包和开门红包!”近日,杭州市西湖区竞舟社区四季虾玲珑饭店经营者胡青海在一次早会中向大家承诺。
胡青海的店里一共有23名员工,都来自外地。往年,店里员工分两批回家。
今年发红包留员工,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也是对大家的感恩回馈。胡青海说,2020年受疫情影响,饭店停业了两个多月。每个月9万元的房租和员工总计14万元的工资却都要按时支付。“那段日子太难了。每天眼睛一睁,就欠着7000多元。不开业,没收入,资金链快断了。多亏政府伸手扶了一把,我才挺过难关。”他说,当时除了享受到5000多元的员工社保减免、1万多元的税收减免,还在社区联系帮助下,仅用两天就办成了原本40多天才能到账的30万元贷款。
店里员工们团结一心,让胡青海感动不已。“有跟着我每年无偿献血的老员工,有跟着我从老家来的同乡人,还有和我一起在后厨说笑的兄弟……今年大家都不回去了,我备下了日用品、年货,给员工家老人送坚果、保暖内衣。有孩子的,准备玩具、文具,不能让他们感觉少了点什么。”胡青海还准备在大年三十这天亲自下厨,烧上几桌好菜。“我的手艺可不赖!”他笑着说。
大厨李永军原本计划今年回乡和家人团聚,听到胡青海的建议,他立马决定留在杭州过年。“爸妈、妻子、孩子都理解,支持我留在杭州过年。”人不回去,但他早早为家人准备好了礼物。李永军的孩子今年刚刚5岁,打视频电话时,总是嚷嚷着要心仪的玩具。李永军点开淘宝的订单,笑着说:“我给孩子买了玩具,给妻子买了件衣服,还给家里买了年货。”相隔千里送心意,李永军希望家里人能在老家过个好年。
1999年,青涩小伙子胡青海学了厨师的手艺,只身来到杭州。如今,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2个年头。“从30平方米的小门面白手起家,做到今天300平方米的饭店,22年辛苦攒下的身家全部都在这店里。”他说。
22年,胡青海跟杭州这座城市一同成长。“20年前,城西这片还是城乡接合部,环境也不好。如今,这里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前两年地铁修到了我们店门口。”胡青海说,城市面貌变化翻天覆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不少。
他总想着为这座城市尽点力。多年来,他带领员工坚持无偿献血,获得了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农历腊月初八当天,胡青海还做好腊八粥,跟社区志愿者一起送出去。
经历过2020年的艰辛,胡青海相信,有政府的支持和员工们的团结,今后自己的生意会愈加红火。“祝愿我们国家的明天更美好!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们都错不了!”
快递小哥陈宾:
挥洒汗水跑出幸福路
本报记者 韩 鑫
清晨6点,街道冷寂。快递小哥陈宾又一次踏着晨色出门。“得尽快赶到网点分拣出货,避开早高峰。”
今年是陈宾在北京中通做快递员的第七个年头。打开小货车车门,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货物包裹像积木一样码放整齐。“分拣码货是有技巧的,你瞧,最外面一排是附近小区的快递,依次往里,是一家公司和两个部队大院。”说话间,他俯身抱起两个大件,送到收件人门口,然后拍照打卡,以防忙中出错。
快递员的工作苦不苦?挺苦。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快递寄送量井喷式增长,挨家挨户去送件,对快递小哥是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全方位考验。进入旺季,平均每天要派件300多单。陈宾负责的安德里北街片区,覆盖七八十栋楼,既要送得快还要派得准,不容易。
风里来雨里去,陈宾干得起劲,因为他打心底喜欢这份工作。“2003年,从陕西来北京闯荡,头几年做过保安,跑过保险,都干不长久。做快递员后才真正扎下了根。”
这一干便是6年,坚守背后靠的是什么?用陈宾自己的话说:“做快递员,温暖而踏实!”
过去这一年,有两件事让陈宾难以忘怀。“去年夏天,片区里一位60多岁的爷爷出来取快递,知道我还没顾上吃饭,就把自家新蒸的6个肉包子递到我手上,还嘱咐我趁热吃。”时隔半年多,陈宾言语中仍难掩激动。
还有一次是去年2月,陈宾刚回京返岗,手头只有从家拿来的一小包口罩,“片区邻里你送一个他给一个,整个疫情期间,我的口罩从来没有断过。”说到这里,陈宾有些哽咽,如今这份关爱正在双向传递。“有时街坊出门急忘戴口罩,我会顺手取一个备用口罩,再叮嘱几句。”
这些点点滴滴来自陌生人的体贴关怀,成为陈宾难以离开快递行业的重要原因。
前些天,陈宾在派件期间突然身体不适,头晕眼花,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把货配送完才回出租房。第二天早上又硬撑着早起派件。“别人不熟悉这个片区,耽搁一天,需要几个人才能顶上,不想让片区里的居民苦等失望。”陈宾轻描淡写地说着,却语气坚定。
“做快递员6年,我在老家购了房还买了车。”陈宾一脸自豪,现在每月收入都不低,好日子都是靠一件件快递送出来的,踏实得很!
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今年春节陈宾决心留岗坚守,新的一年从奋斗开始。“2021年,要再努力一点,给自己购买一份养老保险,等到晚年也能安享幸福。”陈宾听说,最近北京向在京过年人员发放了新春大礼包,不仅发放消费券,公园也都免费开放。“忙里偷闲,今年春节咱也好好看看北京!我喜欢这个有人情味儿的城市,之后还会继续干下去!”说到这里,陈宾用力一踩油门,又踏上了征程。
“候鸟老人”刘新旭:
“他乡”的日子也甘甜
本报记者 黄晓慧
晨练后,刘新旭照例来到海南省万宁市椰林湾社区文化活动排练室,开始张罗市候鸟老年人协会文艺小分队每周三次的集体排练。
“最近因为疫情防控,春节下乡慰问演出暂停了,但曲不离口,排练不能停。”文艺小分队有十几位成员,都是外地来海南旅居养老的“候鸟老人”,刘新旭的老伴就在队里担任萨克斯手。大家天南地北聚在一起,有才艺的献才艺,没才艺的就捐钱捐物支持,前不久新添置的一台扬琴,就是老人们凑钱买的。
2020年12月,文艺小分队下乡为当地老百姓连着演了好几场,有民乐合奏、独唱、诗朗诵,受到老乡们的好评。“组织这些活动就是为了让在异乡的老人们,为着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老有所乐。”刘新旭说。
今年,刘新旭要在万宁度过第八个春节。受疫情影响,她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哈尔滨,最惦念的是儿子儿媳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每天晚饭后与亲人们的视频通话,可以慰藉她的思乡之情。
“舍弃了天伦之乐,不过在海南收获了温情和健康。”和很多“候鸟老人”来海南的经历相似,刘新旭当初也是冲着这里的阳光和空气。
2012年,刘新旭被查出患有缺铁性贫血。“走路多了就喘不上来气儿,冬天尤其难受。”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刘新旭来到海南万宁,过起了越冬迁徙的生活。“来万宁后身上的老毛病都好了。”2013年退休后,刘新旭决定长居海南。
这几年,海南逐步与全国各地开通了医保异地结算。“拿着哈尔滨的医保卡到三亚的医院能直接刷卡看病。”刘新旭说,基本公共服务加速上网,让异地养老很方便。“孩子们能在网上帮我们缴物业费,相隔几千里,一点不耽误他们尽孝心。”
人在他乡,刘新旭并没有感到孤单。当地人的淳朴与包容常令她感动。“有一次,我和老伴路过城郊的村庄,碰见农户们摘黄瓜,我问价,结果人家抓了一捆塞进我的手提袋里,说不要钱!推来推去,坚决不收。”老两口最后收下了这份浓浓的乡情。
“万宁市工会、社团组织从来不把我们当外人,热情邀请我们参加各种活动。”2016年,经常组织“候鸟老人”骑行活动的刘新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万宁市候鸟老年人协会。她担任会长后,经常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聚拢大家,同时协助当地政府做好管理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刘新旭主动请缨当抗疫志愿者,到万宁的高速路口协助交警,疏导交通、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我就想尽点力,回报当地人这么些年来对我的真挚情义。”
临近年根儿,刘新旭开始备年货。“挂红灯、贴春联、贴福字,离乡不离俗。饺子馅选白菜和芹菜,寓意百财、勤劳进财。”刘新旭说,她还会做一道海南当地特色的甜品——椰子水清补凉,摆上桌,好比这甜滋滋的生活。
“我现在回哈尔滨是探亲,万宁成了我家乡。”刘新旭笑着说。
留学生哈桑:
亲情和友爱把我包围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我们在南京,祝愿大家新年快乐!”画面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被定格,不同的语言共同祝福着“中国年”。这组视频和照片,将放到学校官网上展示。
眼下学校已经放寒假。东南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新生、来自阿富汗的哈桑选择留在南京过春节。
一个人在南京过“中国年”,有什么打算?
“我不是一个人!”在采访中,哈桑一直强调这点。说起来,哈桑是个“老”留学生了。2008年他就到中国学医,本科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儿科医生,2015年来到东南大学继续深造。“2018年,我新婚的妻子也来到东大医学院就读。结婚第二天就来上学了。”哈桑笑着说,“我们早就把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
“以前放寒假、过春节,我会约上中国朋友去逛夫子庙、看电影、唱KTV,很热闹。”哈桑说,今年要响应防控疫情的号召,以待在学校为主,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和写论文。
这个假期他也不会感到孤单——他计划组织留守的留学生同学,除夕夜在宿舍楼下的操场上唱歌、跳舞,最受欢迎的节目是《茉莉花》和《小苹果》。学校还安排了新年包饺子活动,老师邀他去家里吃团圆饭,同学约他到公园踢足球……节前,他还收到了导师的“压岁红包”,很是感动:“感觉我就是学校的孩子,这里就是我的家。”
说起2020年最深切的感受,哈桑坦言是“安全感”。
去年放假前夕,遇上疫情,又赶上硕士论文答辩,哈桑无法陪同怀孕的妻子回国待产。“当时她需要辗转几个城市乘坐飞机,我原本十分担心。”他说,妻子一路上得到了疾控人员、交警、志愿者们的帮助,从协助通关到提供餐饮和防护用品,无微不至,全家人都非常感动。
“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很好,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作为留学生也感到很骄傲!”哈桑告诉记者,建设武汉火神山医院只用了10天时间,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正增长,显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分享抗疫经验毫无保留,体现出大国的责任担当;走在大街小巷,老百姓都觉得很有安全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健康码、大数据行程卡、每日健康申报等措施,都让哈桑多了一份安心。“我是学医的,又是‘学生大使’,就发挥专业特长做志愿者,每天在宿舍门口测量同学体温、查看同学的健康码,守护同学们的健康。”
在哈桑看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机会、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我的祖国阿富汗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和阿富汗守望相助、互相筹集和捐赠防疫物资,体现出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勇气。”哈桑说,自己的博士专业方向是公共卫生,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医生,为国际医疗合作贡献一己之力。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5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