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年味,两地相思——记者走访三位就地过年外乡人
黑龙江的饺子,河南的火烧,甘肃的拉条子……年味,总是最先从父母的厨艺中咂摸出来。
不过,因为疫情防控,原本早该踏上返乡火车的三位小伙子,今年留在天津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怎么安排新春佳节?
一份坨了的饺子
田延龙的春节,是从腊月十八开始的。
这一天,田延龙收到母亲从老家黑龙江快递来的饺子。“天津气温高,饺子都坨了。”田延龙急忙放进冰箱冻起来。一同寄来的还有松子、煎饼、木耳。
“饺子哪都能买得到。”田延龙给母亲回电话。
“坨就坨了,煮烂了就当面汤喝。”母亲说。
田延龙的这个春节,将在隔离中度过。他是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1月初被紧急抽调到石家庄参加抗疫。
在石家庄,田延龙和同事们用最快的时间搭建起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可检测10万单管,按10混1的检测方式一天可为100万人完成检测。
选择奔赴抗疫一线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春节不能回家了。返回天津的田延龙,需要居家隔离至大年初二。为了让大家过个祥和年,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为留守员工准备了春联、饺子、小礼物、大红包等。
人虽没有回家,家人唠叨一直在耳边。长相憨厚、性格内敛的田延龙今年35岁了,仍然单身。老母亲几乎每周都打来电话,催问有没有找到对象。
“努力找啊,正在找啊。”采访中,田延龙腼腆地跟母亲解释。放下电话又说:“工作太忙了,疫情期间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冲到一线。”
四个留着的火烧
穿上围裙,走上灶台,锅碗瓢盆碰撞声和着豫剧的节奏,76岁的许喜才烙起碗口大的火烧,一个接一个。
小年烙火烧,是河南嵩县一带的民俗。烙火烧祭灶王爷后,大人小孩子就着汤美美地吃一顿,算是对自己一年辛苦的犒劳。
与往年不同,许老爷子特地留下四个,放到厨房:这是为远在天津的儿子许跃占、儿媳妇李晓娜和两个孙子留的。“老辈的讲究,给回不了家的孩子留着,等回家再吃。”许老爷子说。
许跃占在天津打拼十几年,今年不返乡过年了。
许老爷子分不清河北天津的方位,河北疫情发生后,总惦记着人在天津的儿子。“有几天工作忙,没有给老人电话,父亲就打来电话‘是不是有啥事啦’”。
作为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分厂厂长,许跃占手下的职工大部分是河北人、东北人。“40多人,没有一个回家,我也就留下来。”许跃占说,跟老人一商量,没想到父亲爽快地同意了。
“二十三,烙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李晓娜这几天一直按嵩县老家的习俗过日子。
许跃占则张罗着与40多位职工一起过年。虽然晚会取消了,但公司的棋牌室、放映室等全部开放。公司还给每位外地人留守奖1200元,每人发一张购物卡。“一线职工三餐免费,让大家好好过个年”。
吃不到的拉条子
对张福忠来说,不回家过年主要是想多挣点钱。
23岁的张福忠是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打工人。
前几天,厂里发通知:留津过年的,春节加班期间支付三倍工资。张福忠盘算了一下,有了工资和政府的留津过年补贴,一下能多挣两千多元。“挣了钱,再错峰回家”。
张福忠老家在甘肃省永登县。一家四口人中,奶奶80多岁,父亲腿脚不便,母亲卧病在床,他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福忠16岁初中毕业后到各地闯荡,去过新疆,当过厨师。去年失业后,张福忠收到对口协作帮扶永登县的天津宝坻区的招聘信息,便来到天津。
不到一年时间,张福忠先学电焊,后干注塑,逐渐成了技术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干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
这让父母安心了不少。每月25日发工资时,张福忠留500元钱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
前不久,张福忠的岗位补助、交通补贴7000多元由宝坻区有关部门一次性全部打到了老家。“救了命的钱啊。”他正在住院的妈妈说。
谈到春节,张福忠最想念的是母亲做的饺子和拉条子。“拉条子那个味儿,外地尝不到。”在出租屋里,张福忠计划自己做出家乡味。
这几天,父亲打来电话说,村里的公共厕所、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土路硬化了,路灯安装了,“脱贫后,变化大得很”。
“正月初三复工后,继续干个十几天,再给自己放假,带着钱回家。”张福忠说。(记者 王井怀 黄江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