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平安嘉苑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均达到95%

多方同发力养成分类好习惯

2021年04月21日08:3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多方同发力养成分类好习惯

纸箱、矿泉水瓶等可回收物进蓝桶,其他垃圾进灰桶,厨余垃圾抖进绿桶,装垃圾的袋子顺手扔进一旁的灰桶。这样投放垃圾,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平安嘉苑小区的大多数居民已能自觉做到。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满一年,平安嘉苑小区通过居民、物业、社区、街道的多方合力,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均达到95%。

居民:“什么时候适应了,习惯也就养成了”

“开始也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每天扔垃圾基本都是两个袋子,在家分好才下楼。”家住2号楼的殷宝琪,分享自己分类习惯养成的经历。

平安嘉苑小区内共有8栋居民楼,1346户居民。过去,小区内设有19组垃圾桶站,虽然放置的也是绿色、灰色的分类垃圾桶,可大家扔垃圾向来都是“一锅端”,谁也没真把分类当回事儿。

去年5月,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殷宝琪打心里赞成,可说支持分类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分、不适应。怎么办?“不会就学呗,不适应就慢慢适应,什么时候适应了,习惯也就养成了。”殷宝琪把物业发的垃圾分类宣传图表贴在厨房墙上,每产生一样垃圾就对着图表认一样,认清楚了再分别扔进垃圾桶。为了督促自己和家人养成习惯,殷宝琪把客厅的垃圾桶也撤了,“吃完水果,别等,立刻就把果皮扔进厨房的厨余垃圾桶。”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分类扔垃圾,殷宝琪一天就得进出厨房好多趟,可习惯也就在这来来回回中逐渐养成了。

住在3号楼的住户张深秀,为了培养一家人的垃圾分类习惯,甚至专门往家买了四色垃圾桶,每当家人要扔垃圾前她都会提醒一句“是什么垃圾?别扔错桶”。提醒次数多了,家人的分类习惯也养成了。

现在,平安嘉苑小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均达到了95%,绝大多数居民已养成了自觉分类的好习惯。“要偶尔看到有没分类乱扔的,不用物业的人管,我都得上去提醒几句。”殷宝琪笑着说。

物业:别让居民觉得太麻烦

平安嘉苑小区现在只有3处分类投放站点,“撤桶并站”力度大不说,还实施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分类得以顺利开展。小区物业经理李静昭的诀窍是:物业要把大量工作做在前面。

自从得知要开展垃圾分类,李静昭就一直琢磨一个问题:原有的19组垃圾桶太多,物业盯不过来,而且出门就是垃圾桶,也不利于居民习惯养成。可要“撤桶并站”,怎么撤、撤多少、撤了之后的桶站怎么摆、摆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听谁的?

“听居民的。实施垃圾分类,说到底得居民每个人都动手,我们得从居民生活便利的角度去想,不能让居民觉得太麻烦。”通过收集、整合居民意见,走访其他小区学习经验,物业公司在小区内选定了3处垃圾分类站点新址,这3个新站点基本都在周围居民楼间的中心位置,距每栋楼的距离都差不多。怕居民找不到新站点的位置,物业在每个楼门外都张贴了指示图和平面图,去哪个站点最方便,一目了然。

在新设置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四类垃圾桶设置齐全,站点是半封闭式的,四周有围挡,顶上有遮阳棚,每天6时至9时、17时至21时,站点开放,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在桶前值守,帮助居民分类投放、二次分拣。

此外,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垃圾,物业还在每个垃圾桶架上方安装了两个滑轮组成的牵引绳拉手,居民不需用手触摸垃圾桶盖,拉绳即可;小区内还安装了烟蒂投放桶,方便居民投放烟蒂和随手使用的擦手纸;小区园区保洁人员携带扫把和盛放垃圾的簸箕轮流巡视,将居民随手喝剩的饮料瓶等小件垃圾分类收集。

“最重要的是,社区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模式要一步到位,不能反复调整,否则容易激起大家的逆反情绪,再要让大家自觉分类就难了。”李静昭说。为此,物业在去年5月1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除了征集设施设置的意见,还组织了多场宣传活动。如今,平安嘉苑小区每天的厨余垃圾量由原来的2至3桶增加到了10至12桶,其他垃圾量由原来的每天120来桶减少到50至60桶,且基本上杜绝了垃圾混装现象。

街道:统筹规划“一小区一策”

“去年《条例》实施前,街道挨个走访了每个小区,实地调研,根据小区的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一小区一策,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制定垃圾分类开展模式。”奥运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利峰表示,奥运村街道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一直把居民的体验感和参与率作为关键点,通过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多方同发力的形式,引导居民参与分类,逐渐养成分类习惯。

去年,奥运村街道共有包括平安嘉苑小区在内的两个居民小区获评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目前,街道正在逐步推广、安装垃圾分类智能语音提示和视频监控设备,“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小区的垃圾产生结构,及时掌握垃圾桶满冒情况,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提供帮助。”马利峰说。(记者 王天淇)

(责编:温璐、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