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的就业观
在去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选手们在参加电气技术竞赛。 |
刘意文 |
朱志军 |
|
游国栋 |
近日,“今年高校毕业生909万创历史新高”再成热议话题。两个多月后,这些毕业生就将走进社会寻找工作。
今年的就业形势如何?年轻人有什么期盼?让我们听听年轻人对择业的真实看法。
不要让产业工人“断代”
█ 吴 宽 上海 马努艺术创建人
我们公司从事创意设计,与制造企业是背靠背的命运共同体,经常深入工厂,驻场品控。
前段时间,两名女性员工从公司离职了。一个是刚毕业的海归设计师,负责产品设计;一个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制程工程师,负责生产工艺导入。她们平时都需要下工厂,与各种产品工艺以及工人打交道,将产品从纸上变为现实。按说她们已不是一般产业工人,而是工程师设计师,但还是另寻他途了。
以刚毕业的海归设计师为例,家里花了大心思培养,费钱费力,寄予厚望,估计不愿孩子下工厂,怕脏累,在亲戚朋友面前,也不够有面。女孩子尤其如此,唯恐嫁不到好人家,更谈不上阶层跨越,下一代如此循环,没个盼头。什么都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来得实在。
从两名女性员工离职,回顾这几年上游制造行业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我真担心咱们国家会不会出现产业工人“断代”?
现在许多年轻人,包括他们的父母长辈,普遍不看好技术工人这个职业。面对就业,选择很多。上个短训班,就能去游戏公司上班,不脏不累;从事网络直播带货,个人产值可能比一家公司还高,既风光又实惠。从父母心理出发,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宁可在家啃几年老,也没必要急着让孩子进工厂,“廉价出卖劳动力”,在“社会底层”干一辈子。
如今,不是企业招不到人,而是制造企业招人难。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求职者还是很多的,与制造行业争夺人力资源是不争事实。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社会越发达,产业链越是往高端发展,制造业也需要全面产业升级,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但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没跟上,制造业与年轻人之间有越走越远的危险。
在我看来,未来制造业会越来越多地应用机器人,而高端智造需要大量高学历、高技能的产业工程师,包括女性在内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制造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微 宇整理
爱上没有“天花板”的职业
█ 刘意文 四川成都 润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工人
我于2019年6月从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成都润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五轴加工中心工人。
20岁的小伙当工人,还不是一个主流的选择。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更多的是做销售或从事服务行业,每天活跃在城市中心很热闹,只有我整天在城郊的工厂跟机器打交道,看似枯燥,但也有真正的乐趣。
生产是动态的,并不是只要开动机器就什么也不用管了。我每天除了操作设备之外,还要观察产品,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加工出来的零件品相不好,我作为这个车间的工人就要负责解决。上个月,我在检查加工出来的零件时,发现光泽度不够、尺寸不合格,我判断肯定是刀具出了问题。果然,在我刃磨刀具之后出来的零件真的就是良品了!工作的这些瞬间,总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
除了对“当工人”真正的工作状态不了解之外,可能年轻人对制造业这一行业也不了解。初中毕业后,我感觉自己对机械感兴趣,在择校时就选择了专门培养制造业人才的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毕业的时候很快就拿到了3份工作,都不需要自己四处去求职,待遇方面我也很满意。
近年来,我们国家制造业产值连年递增,正在从制造业大国通往制造业强国,人才需求是很大的,而且技术工人是一个可以不断进阶的岗位。技术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并不是吃年轻饭,经验丰富的工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很受人尊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在革新,谁也不能说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技术。可以说技术工人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职业。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从工人进阶到工程师,未来自己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我师傅那样的技术工人。我对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充满希望,更充满信心,希望无数个像我这样的一线工人发出的微光,为祖国的制造业贡献一份力量。
王明峰 朱小路整理
技术工人的春天到了
█ 朱志军 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水电工
从小父母就跟我说,跳出农门,唯有一条升学路可走。读中学的时候,我也曾想着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成为一名都市白领。可是成绩始终不理想,最后只考上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建筑设计,走上了一名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之路。
我目前在公司的广州知识城酒店项目做水电工,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为了保障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常常要加班加点。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个行当职业窄、工资低、没前途。确实,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人必须要能吃苦、肯钻研,要能忍受四海为家的漂泊和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
虽然这并不是我最初的人生目标,但我从未后悔成为一名建筑工人。相反,我干得很起劲,还很骄傲——看着自己参与的建筑项目渐渐长大的时候,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我是祖国建设的一分子,是新时代的建设者。
这几年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不少政策,以培养更多专业化的技术工人,但是我的很多同学依然不愿意成为一名技工。在大多数人看来,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认知,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但我常常想,我们正走在制造业强国的路上,如果没有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没有那么多人愿意从事一线的技术工种,工业强国之路又从何谈起呢?
去年12月,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我看得热血沸腾。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当好新时代的技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公司,我常听同事们讲述深圳地标建设者贾金宣、广东省技能竞赛冠军曹玉华、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郭红伟的故事。他们是我的同事,是从寂寂无名的普通技工成长为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的代表,是传承工匠精神的代表,我以他们为榜样。
我很庆幸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也感念于所在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重视。企业有专门的制度推动农民工向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化,给予我们全方位的培训;有专门的师傅帮带,还定期组织技能竞赛,我们的职业平台、技能舞台变得越来越宽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很想对如我一样不得不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们说,切勿妄自菲薄,如今技术工人的春天到了,未来大有可为。
现在我正在学习画图纸和使用建筑软件的技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脱颖而出,成为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程远州整理
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 印 疆 四川乐山 餐饮老板
当年我从职中毕业之后,回到老家,正逢父母所在的一家纸厂在招工。
作为一名“工二代”,当时作为厂里资深技术骨干工人的父母直接把我带去厂里见习。他们的初衷是希望我也能凭借熟能生巧的一技之长,留在这个离家只有两公里左右的厂里,以便一家三口相互照应。
于是,最初我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厂里最基层的纸车操作工岗位开始做起来,随后又在机修工、质检员、运纸工等岗位轮流锻炼。有时在各个生产线流水线上和父母擦肩而过,我也只能点点头,匆匆而过。
没多久,我就开始感觉有一些身心不适应了。
首先是因为我自幼有鼻炎,众所周知,纸厂排污中,总会有一些刺鼻难闻的化学污水味道,它们常常会加重我的症状。于是那段时间,我时常会有意无意多一些擤鼻涕、挖鼻孔、擦鼻子的小动作,自己有些尴尬,让别人看见也有点损害形象。
其次,我感觉在厂里上班限制了自己发展,每天就家里厂里两点一线,循环往复。而且,当时四川省内造纸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对于我们那个生产技术和排污设备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足的传统纸厂,工资经常不能按时发放,对于涉世之初的我这样的“90后”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煎熬。
第三,在厂里没有太大的晋升空间。如果待下去最后啥也学不会、不精通。至于想要拓展思维眼界,更是海市蜃楼一般的幻想。
所以,综合考虑权衡之后,我决定离家出去打工,扎扎实实学一门手艺,顺便近距离接触大城市的时代脉搏和心跳。
后来,我选择了餐饮行业,从厨师开始做起,慢慢学管理和营销,如今走上了管理者的岗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脑力劳动或者管理阶层,必须要正确结合自身实际考量权衡所要从事的职业,作出最有效的决策和行动,才能让自己从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黄自宏整理
当骑手比当工人自由
█ 游国栋 北京 美团昌平回龙观站点骑手
2014年,我从部队退伍,先后从事的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2016年,经战友介绍,我来到美团当了一名骑手。当时他跟我讲,收入挺好的。果不其然,工作半年后,我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
做外卖骑手的门槛不高,不需要成年累月的沉淀。大伙儿开玩笑说,会骑电动车就能干。我每天都穿行于回龙观附近的大街小巷,从早上10点多开始送单,晚上9点左右结束,一天跑下来大概送40多单,多的时候也能达到50多单。
虽然工作相对辛苦,但只要肯吃苦,收入也很可观。现在我每个月收入有1万元出头,这在河北老家来说已经算是高工资了。家里除了妻子,我还有一儿一女。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份收入对我很重要。从我身边的骑手来看,大多数人都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有两个孩子的人也不少。压力之下,可以选择的岗位其实不多。在我看来,骑手这份职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严格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每一分收入都是“可视化”的,只要肯付出足够的时间和体力,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除了令自己满意的薪酬外,“自由”也是我们骑手普遍认同且坚持这份职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但是至少一直在见识不同的人和事物,不像待在工厂那样,整天面对的都是机器。骑手工作自由度较高,工作时间更自由和灵活,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干活。对我来言,薪酬高、工作时间自由的外卖骑手,远比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更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北京经过这些年的疏解,一般制造业基本上都疏解出去了,制造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将成为主流。要成为一名高级技术工人,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根本做不到。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和普及,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我想,当一名骑手,凭劳动吃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不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吗?
本报记者 贺 勇整理
存够钱去大城市学美容
█ 王 勤 贵州习水 骏华鞋业有限公司制鞋工人
今年父亲过生日的当天,他发了条微信朋友圈:“女儿懂事了!”配图是我给他发红包的截图和一张我的生活照。看到微信那一刻,自己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2020年初,我进入骏华鞋业成为一名车间工,负责做鞋面。工作时间是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6点半,中午休息一小时,一个月两到四天假。这是我第一次挣钱给爸爸过生日,还买了蛋糕、做了一桌好菜。
鞋厂里有很多车间,每个车间负责鞋子不同部分的生产,就是一条条流水线,工资按计件结算,工人大部分年龄偏大、妇女居多,像我这样19岁的年轻人很少。工作刚开始还很新鲜,干久了其实很枯燥,无论是做鞋头、鞋扣还是做鞋跟,成天都在跟鞋打交道。虽然做鞋是技术活,干一年多才可能独立地做出一双整鞋,但做多了就没什么挑战性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工厂里做鞋,总觉得不太时尚和体面。我身边有男孩子进厂被女朋友说没有上进心,很快就辞职干别的去了。说实话,同快递员、送餐员之类的工作相比,他们工作时间自由而且挣得还多。做鞋,每天上班时间固定,休息的时间少,还需要不断精进手艺和速度,特别是加班赶货的时候会非常累。我们的工厂是代加工,因此,再优秀干得再好,也就是个制鞋工,岁数大了身体也吃不消,没什么成就感。
现在,我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元,这在县城还算不错,厂里管住宿、管伙食,但这并不表示我会干很久。我想等明年存够钱,就去大城市学美容,出去见见世面,学到技术再回县城开店。
汪志球 李 佳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