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人口规模增速缓慢 出生人口数量回落为哪般?
编者按: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我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七普”数据。“七普”数据有哪些亮点?出生人口连年递减为哪般?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于年轻群体有何影响?人民网采访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新措施助力“七普” 人口普查质量再次提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开展。时隔十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据了解,“七普”全面启用电子化方式采集数据,同时还增设了普查对象联网自主填报通道,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普查工作灵活性、隐秘性等方面的要求。
“检验普查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低漏登率。”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表示,“以往我国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分别是0.056%、0.07%、1.81%、0.12%,虽然历次普查质量都比较高,但‘七普’把漏登率控制在0.05%,这是很成功的,说明人口普查质量又一次得到提升。”
此外,“七普”涉及全国总人口、民族人口、户别人口、人口地区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等数据。“数据涵盖人口数量、分布、素质等诸多方面,说明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容全面详实,对于分析我国当前人口状况提供有力支持。”翟振武指出。
人口规模增速缓慢 出生人口数量回落为哪般?
“七普”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间人口增加7205.4万人,增加5.38%,年平均增加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
对此,翟振武解释说:“增速变缓是符合规律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不断逼近零增长的过程,通过比较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会发现增长率正在逐年下降。在未来,我们可能见到人口零增长进而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谈及连续多年呈递减趋势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指出,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婚育年龄显著推迟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等,都会不同程度上改变生育率。
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调查,2006-2017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上升到26.5岁,平均初育年龄由24.3岁上升到27.3岁,都推迟了3年。“七普”结果显示城镇化率达到63.89%,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4.21个百分点。
“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促进生育率下降。中国的高等教育程度人口大幅度增长,育龄人群中高等教育比例上升。因此,即使各类教育程度的生育率不变,整体的生育率也会随人数变化而明显下降。”陈卫说。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陈卫对此表示:“城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养育费用、市场养育服务的高成本让家庭生不起、不敢生。没人帮忙照顾孩子、工作压力大、影响职业发展等也是女性在进行生育决策时所担心的重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加剧 对年轻群体产生哪些影响?
“七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年轻群体产生哪些影响?翟振武表示,人口老龄化对年轻人的首要影响是养老的负担加重;其次,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劳动力供应减少。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翟振武指出,应对老龄化要从经济、社会、政策及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现在全世界不仅只有中国人口老龄化,欧洲、日本发达国家都在经历老龄化,而且老龄化程度都比中国高。”翟振武表示,“我们可以借鉴吸收西方应对老龄化的经验,例如日本、德国的长期照料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
虽然老龄化程度加深,但中国目前仍处在人口红利期内。“大家普遍认为的劳动力减少,指的是从顶峰下降。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仍在人口红利期。”翟振武解释道,“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我国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