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访惠新南里2号院2号楼
破解央产房小区改造难题有眉目了
5月17日,本报报道了朝阳区惠新南里2号院2号楼的电梯维修难题,现场探访发现,除了电梯难修,还包括老楼漏雨、消防设备老化等诸多问题。这些设备维修难的根源在于,该居民楼内有3家央属产权单位,基层社区协调困难,同时因为政策存在掣肘,先维修改造还是先引入新物业成了问题的焦点。该问题报道后,得到了市区两级的高度关注,5月20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得知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有眉目。
属地街道明确短期工作计划
属地小关街道工委书记洪广欣告诉记者,央产房小区在小关街道辖区内很多,均迫切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报道见报后,街道层面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短期、中长期方案,抽丝剥茧逐步解开所有环节上的死结。
“眼看又要上汛了,得先把居民着急的事办好。”洪广欣说,报道发出后,朝阳区相关负责人专门到居民家查看情况,在本报报道提及的韩奶奶家,发现房屋漏雨有多个点位,有些地方和楼上邻居安装空调有关,有些可能和管道密封有关。经过研讨决定,在雨季来临前,居民家房屋漏雨问题由街道办事处出资进行维修,将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统一进行设计,在大宗维修改造计划开始前,先进行系统的修补,保障今年汛期居民不再住“水帘洞”。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房屋漏雨问题已有短期解决方案,关于电梯的问题,街道已会同市场监管所,共同督促电梯维保单位,保障电梯的日常安全及运维。
找到居民“不欢迎”新物业的根源
此前的报道中提到,惠新里社区发放了有关引入新物业的《意见征集表》,但居民对于引入新物业,尤其是产生物业费的相关事宜支持率不高。央产房小区居民依赖原产权单位多年,不习惯物业社会化管理仅仅是原因之一,在回访中很多居民吐露了心声,更多的顾虑来源于央属产权单位“撤”了以后怎么办。
记者了解到,很多居民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政策进行解读,认为央属产权单位在资金方面是有一定政策空间的。“说简单点,就是现在的产权单位是有条件动钱的,如果同意引入新物业,产权移交了,以后的钱是不是就得居民和物业一起担了?”
为了打消居民心中的顾虑,洪广欣表示,下一步将通过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和各央属产权单位沟通,促成对居民楼的综合改造,把群众的事办好。“目前小区的公共维修资金大约有170万元,我们评估发现,这笔钱目前支撑不起改造工程,所以也要继续督促各央属产权单位一起配合,尽快筹措资金,通过综合改造让居民楼达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标准,也好让居民们安心。”
记者从属地小关街道及惠新里社区了解到,目前相关各方正在按照《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要求,引导居民组建业委会,同时在新物业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将该居民楼纳入其他物业管理的片区,由此降低物业运营成本,从而在物业费方面找到居民能接受和物业能承受的平衡点。
“我们现在的大原则,就是希望各方把之前的委屈和难处都放一放,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洪广欣说。
记者还了解到,朝阳区房管局、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研讨了有关央产房小区的管理难题,统计发现仅朝阳区便涉及大约1100个问题点位。市区两级共同研究,积极推动央产房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大方向。不过,在改造排序上,产权单位单一或规模较大的小区具有优势,相比而言,涉及户数相对少、产权构成复杂的老旧小区排序比较靠后,破解问题仍亟待相关政策的完善。本报记者 景一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