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者们给司法“支招”!
历史再次行进到一个伟大的历史节点,意味着又一次历史性的出发。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航向已经锚定,前行必须风雨无阻。连日来,全国各地法院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读原文、悟精神、议成就、思践行……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如何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精髓要义?如何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法院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日,本报记者连线多位专家学者,建言司法新担当,谋划司法新征程。
举旗帜——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壮阔的征程,需要领航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自觉坚持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要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勇告诉本报记者。
“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克鹏表示。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树高千尺不忘根。“咱能过上好光景,离不开党的好政策。”11月2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雷坪塔村一间窑洞的院子里,年过七旬的二十大代表张莲莲和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围坐谈心,向法院干警传达讲述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决做好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传承人’,将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抓手。”延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群表示,要积极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红色印记和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审判执行“延安模式”,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内容更实、成色更足。
高举旗帜,前行不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决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深深铭刻在灵魂中、熔铸在血液里。
“要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最终要取决于每个具体的司法人员。”薛克鹏认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推动干警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做公正司法的实践者和维护者。
铸公正——
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具体实践中
十年伟业,彪炳史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其中,“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也被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法院“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切实解决执行难,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到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从纠纷解决的“一站式方案”到方便快捷的在线诉讼……十年来,人民法院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涉险滩、闯难关,打出了一套又一套“组合拳”,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十年显著成就孕育了宝贵经验,对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汉明表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社会治理体系巨大优势,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充分体现了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将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对“严格公正司法”作出重大部署。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飞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健全完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深化繁简分流改革和全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大力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奉法者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勇前进,持之以恒地全方位推动司法改革。”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光权如是说。
刘飞则期待,“各级法院守正创新、多措并举,在规范司法权力运行的同时,增强人民群众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获得感,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支撑”。
“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廖永安对司法工作满怀信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从茶馆调解到船头审判,从巡回开庭到上门释法……近期,一部聚焦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纪实节目《人民法庭》在央视热播,生动展示了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伟表示,我国的司法具有人民性,人民司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运用司法权力服务人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为民”并多年来践行这一宗旨,体现出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强调最多、分量最重。让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触手可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人民法院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以司法权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司法工作的预期。”张建伟说。
谱新篇——
主动服务和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翻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催人奋进。而“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报告热词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惟其艰难更显伟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中,人民法院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法治现代化的内涵。没有法治现代化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莫纪宏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莫纪宏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论述和专门部署,标志着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提供了基本保障。
他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的重大理论判断,意味着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形成的认识、取得的成就、收获的经验已经成熟定型。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要论述,提升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规范功能和社会作用,法治保障的维度进一步拓展。”莫纪宏说。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意味着必须公正司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卓泽渊告诉本报记者,司法是一个社会维护公平公正的最后防线。只有实现了司法公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热情参与,才能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
“知识产权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关乎我国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司法审判人员必须要重视对知识产权基本理论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教授语重心长。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邹碧华、方金刚、胡国运、周春梅、魏晶晶、滕启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法院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灯火常在,行者不孤。
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乔蓓华最近很忙碌。党的二十大闭幕以来,乔蓓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10余家单位的党员干部群众作宣讲报告,覆盖受众已达6000余人,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行之力则知愈变,知之深则行愈达。我们坚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人民法院必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续荣光。(记者 乔文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