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林间鹿影绰 “海”中百鸟鸣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同学们!有一种动物,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它就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麋鹿!”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一群小学生正昂着头,围在该馆展览部部长胡冀宁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着她的讲解。
在我国,关于麋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麋鹿,是神话中姜子牙的“坐骑”,是“指鹿为马”的主角,还是赫赫有名的“四不像”。
位于北京南城的南海子麋鹿苑,是一片天然湿地,历史上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猎场和苑囿。时过境迁,围猎的场景早已不在,现如今,湿地周边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但在这片湿地中,鹿影绰绰、水鸟游弋,仍然是一片鸟兽欢腾的景象。
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麋鹿在神州大地繁衍了数百万年,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沼泽地区,1865年在北京南苑被法国人发现后,西方国家争相引入。20世纪初,因战争及自然灾害,麋鹿在我国本土灭绝。
让麋鹿回家,一直是中国人的夙愿。
1985年,我国与英国合作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先后有38只麋鹿远渡重洋重回南海子。得益于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回归家乡的麋鹿开枝散叶,如今全国总数超1.4万只。
“为确保麋鹿重引进项目的实施,北京市专门组建了一个新的科研单位——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1987年,第一只小麋鹿在该中心出生。”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介绍。
40年来,麋鹿从原有的几十只,发展到全国超1.4万只,其中麋鹿的野生种群达5000多只。“麋鹿保护能取得如此成效,离不开种群复壮、迁地保护、野化放归三步走战略。”白加德说。
早在1000多年前,麋鹿就在野外基本绝迹。保护濒危物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恢复其野生状态。1993年11月1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将30只麋鹿输送到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使麋鹿重返自然,经过保护人员的多年努力,加之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麋鹿种群发展迅速,现如今发展到2800余只。
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22只麋鹿放归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归一年后成功繁衍第一代,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成功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经过3年多的时间,麋鹿种群总数已增加到52只。
不仅如此,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还承担着麋鹿饲养繁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职能。对此,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保护研究室负责人郭青云深有感触:“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在数量上虽不占优势,但在麋鹿的饲养、疾病防治和繁育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技术上可以为全国的麋鹿保护中心提供指导和帮助。”
经过40年的繁衍、种群复壮及野外放归,麋鹿在我国已全面覆盖麋鹿的原始栖息地,分布地点从当初的2个增至现在的94个迁地保护场所。其中,在江苏大丰、江苏盐城、湖北石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六地成功实施麋鹿野化放归,建立起稳定的野外种群。
为何保护麋鹿如此重要?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钟震宇告诉记者:“保护麋鹿,不仅惠及单一物种,更是对整个生态平衡的维护,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麋鹿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生物圈中重要的消费者。麋鹿是湿地动物,麋鹿的介入,既限制了芦苇的过度扩张,又以其粪便滋养水生生物,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
位于北京延庆区的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唯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这里水生植物种类丰富。曾经由于野鸭湖生态系统缺少大型植食性动物,造成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过多,影响了其他物种的繁衍生息。
2021年6月,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合作,通过引入4只麋鹿、控制水生植物生物量等综合措施,大大提升了野鸭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024年3月,为促进乌梁素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内蒙古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引进20只麋鹿“安家”乌梁素海。麋鹿种群的再现,为全国很多地区增加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当地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北京市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入选北京首批6个观鸟基地。“此次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观鸟基地,是对中心生态价值和保护成果的高度认可。”白加德表示,“由于多年的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引得稀有鸟类频频现身,有的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于此。”
经统计,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现有植物300多种,鸟类以及其他动物200多种。
(本报记者 刘 岩 张景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