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广州市探索推进危旧房改造“原拆原建”新模式——

集群街原地乔迁记(民生改善在身边)

本报记者 洪秋婷
2025年02月14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拆除重建后的集群街2号楼外貌。
  许伟广摄

  图为广东广州市花都区集群街2号楼居民在新居的厨房里做饭。
  曾燕娜摄

  “过去的‘小黑屋’再也不见了!”

  攥着新居钥匙,广东广州市花都区集群街2号楼204房业主黄细祥满是欢喜。“现在我们家采光好、结构方正,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空间。我妹妹是残疾人,改造的时候还规划出来一个独立的房间给她,方便我们照顾。”

  春节前夕,广东首例业主“自筹资金、原拆原建”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广州市花都区集群街2号楼正式验收交房并同时交证。业主们自筹资金800多万元,经过各方9个月的努力,这幢始建于1976年、共25户,曾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小楼实现了全面原址重建,业主们顺利住进新家。

  广州北站东侧的集群街2号楼,南北临着新华墟市,周边老旧居民楼林立,人口密集。

  回想老楼从前的模样,黄细祥连连摇头:“不仅外墙,屋里墙上砖头都发霉了,我在家里打颗钉子,都有手掌大的墙皮掉下来!每年雨季,屋顶的墙皮也往下掉。楼上拖地,楼下就会渗水。”

  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改造旧房的意愿强烈。“征拆,不可行,因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政府也没有征拆计划。微改造的话,房屋安全隐患不能完全排除,户型不合理的问题无法解决,也不可行。经过居民、社区、政府部门的多次讨论,大家最终确定在原址拆除重建。”广州市花都区住建局总工程师卢祥铅说。

  加装电梯、改造上下水、重新设计户型……“原拆原建”模式优点颇多,但要自筹改造资金,不少业主犯了嘀咕。

  居民出得起吗?“我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收入有限,手头也不算宽裕,为了改造房子一下子要出30多万元,一开始心里确实有些担心。”黄细祥说,社区召集业主们开了很多次会,解答了他们的疑惑,还帮他们办理了证明手续,申请使用住房公积金来筹集资金。

  改造推得动吗?花都区搭建居民沟通议事平台,引导居民自主协商讨论小区改造、后续管理等事宜。“我们先后召开居民大会9次、入户走访48次,解决居民改造资金、临迁安置、户型设计、家庭矛盾等难题。”花都区新华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办主任邓皓说。

  资金管得好吗?“社区居委会与业主代表、企业代表开设共管账户管理拆建资金,资金由委托的施工方按照建设方案申请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卢祥铅说,全体业主共同委托一家区属国企作为项目改造主体,项目施工质量有保证,多个部门合作组建了专班,按照制订的竣工时间表推进,工程建设井然有序。

  焕然一新的集群街2号楼,解决了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供水、燃气供应、加装电梯等民生难题,改造后每户独立成套、户型方正、日照充足。自筹资金、原拆原建的拆危建新模式,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传统的微改造方式,“原拆原建”模式减少了50%财政支出,并使房屋增值1.6倍。

  迎新春,老地方,搬新家。望着眼前宽敞整洁的小广场,便利周到的党群服务中心,集群街2号楼的街坊们心里格外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19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