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守护红色热土 振兴绿色乡村

2025年02月16日09: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小字号

法院简介

坐落于闻名塞外的红色革命老区的武川,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民法院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传承红色基因,革新司法理念,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发展动能。2023年,武川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区优秀法院”,记集体一等功;获“呼和浩特市五一劳动奖状”。2024年,院综合一党支部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涌现出了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范明、全区优秀法官牛涛等一批先进典型。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阴山余脉大青山北麓,从北魏时期至今一直是燕北重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被誉为“塞外小延安”,拥有众多红色资源,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入选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井尔沟的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地更是记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019年,武川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曾经的大青山革命老区展现新颜。

身处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武川县人民法院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司法力量。2025年1月,武川法院捧回了一块令人瞩目的牌匾——“全国模范法院”,为这片革命老区再添新名片。

图①:武川法院哈乐法庭法官(右一)下乡送达判决书。

图①:武川法院哈乐法庭法官(右一)下乡送达判决书。

图②:武川法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

图②:武川法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

图③:武川法院开展法治教育系列活动。

图③:武川法院开展法治教育系列活动。

党建引领 点燃“红色引擎”

作为革命老区的基层法院,武川法院积极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点燃基层法院党建“红色引擎”,以“党徽耀天平法徽护公正”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司法审判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6月,院内建成集爱国教育、党性教育、法治教育、廉政教育为一体的“古镇钟声”——武川县党建教育基地。一个个革命故事,一段段峥嵘岁月都在基地展板上向来宾讲述着武川县的红色历史故事。“送子参军”的乔老太太、“八路采购”的张润喜、“地下交通员”的刘天和、张二虎……故事虽已过去多年,但这些英雄事迹仍在革命老区广为传颂。

“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正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武川法院作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司法守护者,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红色精神融入审判执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谱写法院事业发展新篇章。”武川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丽娟介绍道。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新时代的今天,武川法院坚持把政治建院摆在首要位置,以构筑“红色党建阵地”聚党心民心,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校园法治宣讲团”“青年理论宣讲团”等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一支部一亮点”等系列创先争优活动,为全体干警注入红色基因,让党旗在司法为民的工作一线高高飘扬。三年来,武川法院党建教育基地共接待来自自治区、市、县的近万名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形成了一阵地、多品牌、多功能的党建矩阵,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力”,被地方党委政府授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党校现场教学点”。

2023年,武川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区优秀法院”,记集体一等功;2024年院综合一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荣誉激励着武川法院全体干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革命老区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聚焦解纷 走出老区司法新路径

“不好意思打扰你中午休息了,我在村委会看到‘一村(社区)一法官’的牌子上有你的电话,想咨询一下法律问题。”来电的群众是武川县某村57岁村民魏某。马上要进入春耕了,魏某想做农户贷款,但是因为妻子离家出走十多年,至今下落不明,无法在借款合同共同借款人处签字,导致各家银行均不能贷款,因此魏某想了解一下起诉离婚的程序以及离婚后能否贷款等法律问题。

“鉴于案件当事人双方关系的特殊性,我并没有直接回答魏某,而是详细询问了魏某的情况和需求,当时非常不希望魏某走到诉讼离婚的这一步,想着努力去化解婚姻纠纷。”时任武川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的黄清华回忆说。

在了解情况后,黄清华对魏某的问题作出了耐心的解答,并且联系了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黄清华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下,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答应魏某,在不离婚的情况下,只要找到其他共同借款人,也可以做农户贷款。

“哎呀!感谢法官,那我就不用离婚了,其实我也不想离婚,想再找找我的妻子,谢谢你帮了我个大忙!”电话那头的魏某激动地说。

近年来,武川法院积极探索如何从源头化解各类基层纠纷,走出了一条适合武川县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他们在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一名联络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将法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上墙。2022年,武川法院大力推进“法官工作站﹢网络”全域管理,在全县104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法官工作站全覆盖,辐射辖区面积达4885平方公里,探索“1卡2码3热线”服务模式,这一举措让革命老区的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打通了司法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8月,武川法院在武川县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大厅(现为武川县社会治理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目前,武川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有特邀调解组织7个、基层治理单位12家、调解机构3家,同时选派了4名审判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为当事人提供专业、高效的诉前调解服务,各类基层纠纷的化解率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居民碰到物业方面问题先投诉,投诉不成就打官司。有时候官司打不赢,还会导致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积怨不断加深,无论物业方如何作为,如何解释,业主们都听不进去。现在有调解员、有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派驻的法官,他们会根据双方的诉求来调解我们之间的矛盾,找出最适合我们的解决方案,大大减少了诉讼情况,我们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也提高了。”武川县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李某欣慰地说。

2024年以来,武川法院物业合同纠纷呈上升趋势,“小物业”牵动“大民生”。“面对大量的物业合同纠纷,我们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作用,在法院派驻法官的指导帮助下,调解员注重因案制宜、因案施策,针对不同情形开展‘问诊式’调解,坚持情、理、法有机统一,引导双方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武川法院立案庭庭长白娟介绍道。

针对调解员电话通知被申请人到场率不高的问题,武川法院利用“传票传唤﹢诉讼委托调解”机制提升双方到场率,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至80%。对调解不成的,因已预留了举证期,法官利用大厅里的便民法庭可以立刻庭审,并在庭审中、庭审后继续为双方进行调解,经开庭后的物业合同纠纷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达50%以上。

此外,武川法院还积极推动“人大﹢法院”“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广泛、专业素养强的优势,形成了矛盾纠纷调处的强大合力。

扎根基层 谱写乡村“枫桥”新篇章

人民法庭处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司法第一线。近年来,武川法院哈乐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因地制宜开展巡回审判,创新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依法妥善审理涉农、涉民生案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被辖区百姓亲切地称为“乌兰哈勒”(蒙古语译为红色哨兵)。

走进哈乐法庭,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远处便是著名的淖尔梁高山湿地草原。法庭里的诉前调解室墙上挂着“和为贵,有理让三分”的标语,哈乐法庭庭长武宁介绍道:“针对乡村大社会、小圈子聚集的特点,我们创建了‘圆桌调解’模式,邀请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和村民委员会到这里参与矛盾化解,聘请村里有威望和有经验的村民担任特邀调解员,通过更符合农村习俗的方式解决矛盾,在矛盾调解的同时弥合当事人关系,力争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为了构建多元化解纠纷阵地,哈乐法庭还积极融入属地党委政府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强化“一庭两所”(即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联动机制,紧密结合哈乐镇的特色,积极探索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举措,凝聚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哈乐法庭目前已在哈乐镇授牌了“无讼村”,实现了集民力、解民忧的目标,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哈乐法庭也被评为“全区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庄严的国徽端端正正摆在沙发后面的墙上,一个茶几临时充当审判台,两张简易塑料凳搭成了原被告席,简单而不失威严的法庭就这样被搬进当事人的家中。这一幕就发生在武川县上秃亥乡某村民张某的家中。被告张某与妻子韩某共同向银行贷款2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周转,并就该贷款与担保公司签署了担保合同,该担保公司对张某的20万元贷款承担80%的连带保证责任。借款到期后,因张某和韩某没有按时还款,担保公司向武川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支付代偿款、利息、违约金等。该案受理后,武宁了解到张某、韩某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无法出行,短时间内无法到法庭开庭,决定开展巡回审判,把法庭搬到村民家中。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就还款事项达成一致。张某与担保公司代理人握手言和,并称赞道:“真是太方便了,这样的庭审给老百姓省钱、省力、省心!”

自2012年法庭建立以来,哈乐法庭积极将纠纷化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抓住建立“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机遇,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法庭开放日”等活动,针对春耕、秋收等关键时间点,主动上门开展普法行动,依托法官工作站在各自然村放置法官便民联系卡,积极为辖区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支持,为群众司法需求提供便利。这些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司法服务,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也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推动了当地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

多维发力 探索基层普法新格局

“法官,离婚时过错方是不是要净身出户?”

“法官,如果对政府拆迁补偿不满意,我能申请复议吗?”

武川县哈拉合少乡公忽洞村村委会中,村民们正围着白娟不停提问,场面热闹非凡。白娟用接地气的案例和幽默的话语解答村民的疑惑。村委会里时不时传来的朗朗笑声映衬着窗外的白雪皑皑。

这是武川法院联合妇联开展的“巾帼普法乡村行”系列活动,富有法律经验的女法官们走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宣讲法律知识,用乡村常见的司法案例解答村民疑惑。为了能够把握受众需求,实现精准普法,武川法院主动靠前,联动当地党委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民政局、司法局等多方力量,面向不同群体打造“红色天平”“同心护家”等7个宣讲品牌,不定期、不定时、不限形式走进田间地头、乡间小道开展普法宣传,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法治乡村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刚刚过去的2024年,同样的普法场景也在当地的假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中的多次上演。2024年,武川法院受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有4名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如何准确将少年司法审判工作职能定位与青少年普法宣传工作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武川法院党组的重点工作之一。

于是,武川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现已成为当地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关爱未成年人司法实践的主阵地,并与武川法院党建教育基地双向联动,成为集爱国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践基地。2024年,这里作为“全市推动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首个观摩点,得到当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采访手记

扎根红土地 迈步新时代

1938年8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协同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和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共2000余人挺进阴山余脉大青山,在这里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奋勇前进。在这片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上,武川法院以75年的坚守与革新,再次书写了一部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红色华章。

对全国模范法院——武川法院的深入探访,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份荣誉背后,是当地淳朴的基层法院人秉承党建铸魂、创新破局、为民初心理念所进行的生动实践。模范法院的底色不仅是荣誉,更是行动。从红色基因到智慧解纷,从护企暖商到执行攻坚,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深刻诠释了基层法治建设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根植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制度创新的持续突破。未来,如何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服务企业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司法职能,或许是这家模范法院的下一个“赶考”课题。

(责编:黄子娟、万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